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论文

虚拟水视角下内蒙古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9页
        1.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9-11页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第9-10页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第10-11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第11-13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1-12页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2-13页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第13-15页
第二章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理论基础第15-27页
    2.1 水资源承载力相关概念第15-18页
        2.1.1 水资源概念第15-16页
        2.1.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第16-17页
        2.1.3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第17-18页
    2.2 水资源承载力目标—可持续发展第18-19页
        2.2.1 可持续发展概念和内涵第18-19页
        2.2.2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19页
    2.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切入视角—虚拟水理论第19-26页
        2.3.1 虚拟水理论基础第20-21页
        2.3.2 虚拟水内涵及特征第21-22页
        2.3.3 虚拟水的意义第22页
        2.3.4 虚拟水以及虚拟水贸易的计算第22-26页
    2.4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第27-41页
    3.1 水资源承载力基础第27-29页
        3.1.1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概况第27-28页
        3.1.2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的选择第28-29页
    3.2 基于生态足迹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第29-30页
        3.2.1 水资源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第29页
        3.2.2 基于生态足迹的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第29-30页
    3.3 基于熵权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第30-35页
        3.3.1 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第30-33页
        3.3.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第33-34页
        3.3.3 熵权法模型计算第34-35页
    3.4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第35-39页
        3.4.1 多目标分析法在水资源承载力方面的基本运用第35页
        3.4.2 多目标模型的建立第35-38页
        3.4.3 多目标模型求解第38-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内蒙古水资源承载力的实证研究第41-61页
    4.1 内蒙古概况第41-46页
        4.1.1 内蒙古水资源概况第41-43页
        4.1.2 内蒙古经济发展概况第43-44页
        4.1.3 内蒙古社会发展概况第44-45页
        4.1.4 内蒙古生态环境概况第45-46页
    4.2 内蒙古虚拟水和虚拟水贸易计算及分析第46-50页
    4.3 内蒙古水资源现时承载力计算及分析第50-54页
    4.4 内蒙古水资源相对承载力计算及分析第54-57页
    4.5 内蒙古水资源极限承载力计算及分析第57-60页
    4.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提高内蒙古水资源承载力的政策建议第61-67页
    5.1 可持续发展的用水规划第61-62页
    5.2 提高水资源现时承载力第62-63页
        5.2.1 建造雨水储备设施第62页
        5.2.2 合理运用调水工程第62-63页
        5.2.3 提高污水处理率第63页
        5.2.4 减少农业部门用水量第63页
    5.3 提高水资源相对承载力第63-65页
        5.3.1 减少虚拟水的输出第64页
        5.3.2 稳定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第64-65页
        5.3.3 保证生态环境需水量第65页
    5.4 提高水资源极限承载力第65-66页
    5.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6.1 结论第67页
    6.2 展望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74页
附录B: 多目标规划的MATLAB求解代码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还原态氧化石墨烯—贵金属复合物的温和制备及电分析应用
下一篇:地下隧洞围岩的长期强度及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