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交变下水泥基材料硫酸盐加速侵蚀方法及防护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干湿交变下硫酸盐侵蚀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硫酸盐侵蚀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1.3.1 水泥的化学组成 | 第11页 |
1.3.2 水胶比 | 第11-12页 |
1.3.3 矿物掺合料 | 第12页 |
1.3.4 侵蚀溶液浓度 | 第12页 |
1.3.5 硫酸盐溶液中的离子 | 第12-13页 |
1.3.6 温度和pH值 | 第13页 |
1.4 硫酸盐侵蚀防护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4.1 控制水泥化学组分 | 第13-14页 |
1.4.2 掺加矿物掺合料 | 第14页 |
1.4.3 降低水胶比 | 第14页 |
1.4.4 采取防护措施 | 第14-15页 |
1.5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5.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17-29页 |
2.1 原材料 | 第17-23页 |
2.1.1 水泥 | 第17-20页 |
2.1.2 石英粉 | 第20-21页 |
2.1.3 防腐剂 | 第21-23页 |
2.1.4 高效减水剂 | 第23页 |
2.1.5 水 | 第23页 |
2.1.6 化学药品 | 第23页 |
2.2 试件成型与养护 | 第23-25页 |
2.2.1 试件成型 | 第23-24页 |
2.2.2 试件养护 | 第24-25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5-29页 |
2.3.1 膨胀率 | 第25页 |
2.3.2 质量变化 | 第25页 |
2.3.3 杨氏模量 | 第25-26页 |
2.3.4 XRD | 第26页 |
2.3.5 TG | 第26-27页 |
2.3.6 SEM | 第27-29页 |
3 硫酸盐侵蚀干湿交变加速试验方法探讨 | 第29-53页 |
3.1 干湿交变加速作用周期确立 | 第30-31页 |
3.2 浸泡浓度对干湿交变加速作用的影响 | 第31-39页 |
3.2.1 膨胀率 | 第31-33页 |
3.2.2 质量变化 | 第33页 |
3.2.3 杨氏模量 | 第33-35页 |
3.2.4 微观分析 | 第35-38页 |
3.2.5 本节小结 | 第38-39页 |
3.3 浸泡温度对干湿交变加速作用的影响 | 第39-46页 |
3.3.1 膨胀率 | 第39-40页 |
3.3.2 质量变化 | 第40-41页 |
3.3.3 杨氏模量 | 第41-42页 |
3.3.4 微观分析 | 第42-45页 |
3.3.5 本节小结 | 第45-46页 |
3.4 干燥温度对干湿交变加速作用的影响 | 第46-51页 |
3.4.1 膨胀率 | 第47-49页 |
3.4.2 杨氏模量 | 第49页 |
3.4.3 微观分析 | 第49-51页 |
3.4.4 本节小结 | 第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材料因素对干湿交变硫酸盐侵蚀的影响 | 第53-69页 |
4.1 水胶比对干湿交变硫酸盐侵蚀的影响 | 第53-60页 |
4.1.1 膨胀率 | 第53-54页 |
4.1.2 质量变化 | 第54-55页 |
4.1.3 杨氏模量 | 第55-56页 |
4.1.4 微观分析 | 第56-59页 |
4.1.5 本节小结 | 第59-60页 |
4.2 水泥品种对干湿交变硫酸盐侵蚀的影响 | 第60-67页 |
4.2.1 膨胀率 | 第60-61页 |
4.2.2 质量变化 | 第61-62页 |
4.2.3 杨氏模量 | 第62-63页 |
4.2.4 微观分析 | 第63-66页 |
4.2.5 本节小结 | 第66-6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5 干湿交变下硫酸盐侵蚀防护技术研究 | 第69-83页 |
5.1 内掺防腐剂对干湿交变硫酸盐侵蚀的影响 | 第69-76页 |
5.1.1 膨胀率 | 第69-70页 |
5.1.2 质量变化 | 第70-71页 |
5.1.3 杨氏模量 | 第71-72页 |
5.1.4 微观分析 | 第72-76页 |
5.1.5 本节小结 | 第76页 |
5.2 外防护材料对干湿交变硫酸盐侵蚀的影响 | 第76-82页 |
5.2.1 膨胀率 | 第76-77页 |
5.2.2 质量变化 | 第77-78页 |
5.2.3 杨氏模量 | 第78-79页 |
5.2.4 微观分析 | 第79-82页 |
5.2.5 本节小结 | 第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附录 | 第93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