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承载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岩基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13页 |
1.2.2 大直径扩底桩承载机理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承载力确定方法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岩基载荷试验及地基承载力研究 | 第19-36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工程地质概况及岩土物理学参数 | 第19-23页 |
2.2.1 工程简介 | 第19-22页 |
2.2.2 地质概况 | 第22-23页 |
2.3 岩基载荷试验方案 | 第23-24页 |
2.4 岩基载荷试验结果分析 | 第24-30页 |
2.4.1 10号桩孔p-s曲线分析 | 第24-25页 |
2.4.2 其他试验点p-s曲线分析 | 第25-26页 |
2.4.3 岩基变形模量 | 第26-28页 |
2.4.4 变形模量函数拟合 | 第28-30页 |
2.5 岩基载荷试验数值模拟 | 第30-32页 |
2.6 岩基载荷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2.6.1 持力层厚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2.6.2 持力岩层粘聚力的影响 | 第33-34页 |
2.6.3 持力岩层内摩擦角的影响 | 第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超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56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模型的建立与参数设置 | 第37-41页 |
3.2.1 模型参数 | 第37-38页 |
3.2.2 边界条件和接触 | 第38-39页 |
3.2.3 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3.2.4 分析步骤 | 第40-41页 |
3.3 桩基静载荷试验数值模拟分析 | 第41-50页 |
3.3.1 扩底桩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第41-47页 |
3.3.2 等直桩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3.4 超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承载力影响因素研究 | 第50-55页 |
3.4.1 扩底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2 桩长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3 桩径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4 持力层的影响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超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极限承载力预测 | 第56-71页 |
4.1 前言 | 第56页 |
4.2 超大直径扩底人工挖孔桩承载机理 | 第56-58页 |
4.2.1 桩土体系荷载传递规律 | 第56-57页 |
4.2.2 单桩荷载沉降特性 | 第57页 |
4.2.3 大直径扩底桩的破坏形态 | 第57-58页 |
4.3 超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 | 第58-65页 |
4.3.1 单桩解析理论 | 第58-59页 |
4.3.2 桩土体系荷载传递分析 | 第59-61页 |
4.3.3 桩身混凝土 | 第61页 |
4.3.4 桩侧传递函数 | 第61-63页 |
4.3.5 桩端传递函数 | 第63-64页 |
4.3.6 计算方法 | 第64-65页 |
4.4 预测结果及验证分析 | 第65-69页 |
4.4.1 扩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 | 第65-66页 |
4.4.2 扩底桩数值模拟验证 | 第66页 |
4.4.3 等直桩极限承载力预测 | 第66-68页 |
4.4.4 等直桩数值模拟验证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