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基于智能纳米材料的治疗策略 | 第9-18页 |
1.2.1 金纳米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2 介孔二氧化硅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3 介孔二氧化硅包裹金纳米棒联合治疗的优势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还原响应性介孔硅-金纳米棒复合颗粒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与表征 | 第19-30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主要仪器和生化试剂 | 第19-21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2页 |
2.3.1 金纳米棒的合成 | 第21页 |
2.3.2 本体介孔硅-金纳米棒以及巯基化介孔硅-金纳米棒的制备 | 第21-22页 |
2.3.3 二硫键修饰的介孔硅-金纳米棒的制备 | 第22页 |
2.3.4 还原响应性介孔硅-金纳米棒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 | 第22页 |
2.3.5 药物递送系统体外释放实验 | 第22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2-28页 |
2.4.1 扫描及透射电镜表征 | 第22-23页 |
2.4.2 近红外光谱 | 第23-24页 |
2.4.3 升温曲线 | 第24-25页 |
2.4.4 傅里叶近红外光谱图与Ellman法测巯基接枝量 | 第25-27页 |
2.4.5 热重结果分析 | 第27页 |
2.4.6 荧光检测载药量 | 第27-28页 |
2.4.7 介孔硅-金纳米棒/细胞色素C药物递送系统还原响应性释放 | 第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还原响应性介孔硅-金纳米棒复合颗粒的生物学评价 | 第30-50页 |
3.1 前言 | 第30页 |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0-31页 |
3.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3.2.2 主要生化试剂 | 第31页 |
3.2.3 实验细胞及动物 | 第3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1-36页 |
3.3.1 细胞培养法 | 第31-32页 |
3.3.2 药物递送系统的细胞內吞效率评估 | 第32-33页 |
3.3.3 药物递送系统的细胞凋亡检测 | 第33-34页 |
3.3.4 活体动物实验 | 第34-36页 |
3.4 实验结果及探讨 | 第36-49页 |
3.4.1 体外细胞內吞效率评估 | 第36-40页 |
3.4.2 体外细胞凋亡检测 | 第40-42页 |
3.4.3 活体动物实验 | 第42-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结论及后续工作建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