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泌尿生殖器肿瘤论文--乳腺肿瘤论文

还原响应性介孔硅—金纳米棒复合颗粒联合化疗和光热治疗乳腺癌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绪论第8-19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8-9页
    1.2 基于智能纳米材料的治疗策略第9-18页
        1.2.1 金纳米棒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第10-13页
        1.2.2 介孔二氧化硅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3 介孔二氧化硅包裹金纳米棒联合治疗的优势第17-18页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研究创新点第18-19页
2 还原响应性介孔硅-金纳米棒复合颗粒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与表征第19-30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主要仪器和生化试剂第19-21页
        2.2.1 主要仪器第19-20页
        2.2.2 主要试剂第20-21页
    2.3 实验方法第21-22页
        2.3.1 金纳米棒的合成第21页
        2.3.2 本体介孔硅-金纳米棒以及巯基化介孔硅-金纳米棒的制备第21-22页
        2.3.3 二硫键修饰的介孔硅-金纳米棒的制备第22页
        2.3.4 还原响应性介孔硅-金纳米棒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第22页
        2.3.5 药物递送系统体外释放实验第22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2-28页
        2.4.1 扫描及透射电镜表征第22-23页
        2.4.2 近红外光谱第23-24页
        2.4.3 升温曲线第24-25页
        2.4.4 傅里叶近红外光谱图与Ellman法测巯基接枝量第25-27页
        2.4.5 热重结果分析第27页
        2.4.6 荧光检测载药量第27-28页
        2.4.7 介孔硅-金纳米棒/细胞色素C药物递送系统还原响应性释放第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30页
3 还原响应性介孔硅-金纳米棒复合颗粒的生物学评价第30-50页
    3.1 前言第30页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30-31页
        3.2.1 主要仪器设备第30-31页
        3.2.2 主要生化试剂第31页
        3.2.3 实验细胞及动物第31页
    3.3 实验方法第31-36页
        3.3.1 细胞培养法第31-32页
        3.3.2 药物递送系统的细胞內吞效率评估第32-33页
        3.3.3 药物递送系统的细胞凋亡检测第33-34页
        3.3.4 活体动物实验第34-36页
    3.4 实验结果及探讨第36-49页
        3.4.1 体外细胞內吞效率评估第36-40页
        3.4.2 体外细胞凋亡检测第40-42页
        3.4.3 活体动物实验第42-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4 结论及后续工作建议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潜在的干性基因调控蛋白—氯通道蛋白与Sox2共同调控前列腺癌细胞系周期
下一篇: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诱导正常人外周血Th17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