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介入医疗器械 | 第9-10页 |
1.1.1 介入治疗 | 第9-10页 |
1.1.2 介入导丝 | 第10页 |
1.2 聚氨酯材料的特征 | 第10-11页 |
1.2.1 疏水特性 | 第10-11页 |
1.2.2 结构特征 | 第11页 |
1.3 亲水超滑涂层 | 第11-15页 |
1.3.1 亲水超滑涂层的定义 | 第11页 |
1.3.2 亲水超滑涂层的由来 | 第11页 |
1.3.3 亲水涂层常用的聚合物 | 第11-13页 |
1.3.4 亲水超滑涂层的制备方法 | 第13-15页 |
1.4 紫外固化技术 | 第15-17页 |
1.4.1 紫外固化技术的优点 | 第15-16页 |
1.4.2 紫外光引发剂 | 第16-17页 |
1.4.3 紫外聚合单体 | 第17页 |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17-18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8-20页 |
1.6.1 整体规划 | 第18页 |
1.6.2 底层实验内容及目的 | 第18-19页 |
1.6.3 面层实验内容及目的 | 第19-20页 |
2 底层制备与表征 | 第20-36页 |
2.1 PUA的合成及过程控制方法 | 第20-23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0页 |
2.1.2 合成步骤 | 第20-21页 |
2.1.3 过程控制方法 | 第21-23页 |
2.2 PUA合成工艺的确定 | 第23-25页 |
2.2.1 第一步反应温度、时间的确定 | 第23-25页 |
2.2.2 第二步反应温度、时间的确定 | 第25页 |
2.3 PUA结构表征与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2.3.1 PUA的红外表征 | 第25-26页 |
2.3.2 PUA的DSC表征 | 第26-27页 |
2.3.3 PUA的TGA表征 | 第27页 |
2.4 底层涂料和涂膜的制备 | 第27-28页 |
2.4.1 底层涂料的制备 | 第27-28页 |
2.4.2 涂膜的制备 | 第28页 |
2.5 底层涂料配方的确定 | 第28-33页 |
2.5.1 光引发剂含量的确定 | 第28-29页 |
2.5.2 PEG200DA含量的确定 | 第29-33页 |
2.6 固化膜的表征分析 | 第33-35页 |
2.6.1 固化膜的红外表征 | 第33-34页 |
2.6.2 固化膜的DMA表征 | 第34页 |
2.6.3 固化膜的TGA表征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面层制备与表征 | 第36-53页 |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36-37页 |
3.2 PEG4000DA的合成 | 第37-39页 |
3.2.1 合成原料 | 第37页 |
3.2.2 合成方法 | 第37-38页 |
3.2.3 表征分析 | 第38-39页 |
3.3 面层涂料配方和涂层工艺的确定 | 第39-52页 |
3.3.1 面层涂料的配制 | 第39页 |
3.3.2 涂层的制备 | 第39-40页 |
3.3.3 涂料配方筛选方法 | 第40-41页 |
3.3.4 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分子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5 聚乙烯吡咯烷酮分子量对涂层润滑性和牢固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6 单体配比对涂层润滑性和牢固度的影响 | 第43-47页 |
3.3.7 浓度对涂层润滑性和牢固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8 固化时间对涂层润滑性和牢固度的影响 | 第49-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亲水涂层的性能表征与测试 | 第53-59页 |
4.1 亲水涂层的外观表征 | 第53页 |
4.2 亲水涂层的结构分析 | 第53-54页 |
4.3 亲水涂层的接触角测试 | 第54-55页 |
4.4 亲水涂层的附着量和吸水率测试 | 第55-56页 |
4.5 亲水涂层的PVPK90析出测试 | 第56-57页 |
4.6 亲水涂层的微粒测试 | 第57-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