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2-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一) 虚拟旅游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虚拟旅游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五、研究创新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虚拟旅游概述 | 第18-25页 |
一、虚拟旅游概念 | 第18-19页 |
二、虚拟旅游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9-20页 |
(一) 虚拟旅游与旅游电子商务 | 第19页 |
(二) 虚拟旅游与网络游戏 | 第19-20页 |
三、虚拟旅游系统构成 | 第20-21页 |
四、虚拟旅游与真实旅游的比较 | 第21-25页 |
(一) 虚拟旅游与真实旅游的相似 | 第21-22页 |
(二) 虚拟旅游与真实旅游的区别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我国虚拟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 第25-30页 |
一、优势 | 第25-27页 |
(一) 旅游者自由的充分实现 | 第25页 |
(二) 旅游安全的极大保障 | 第25页 |
(三) 旅游成本的最大化降低 | 第25-26页 |
(四) 营销方式的直观互动 | 第26页 |
(五) 开发的合理科学 | 第26-27页 |
二、劣势 | 第27-28页 |
(一) 虚拟旅游体验的肤浅化 | 第27页 |
(二) 冗余信息的干扰 | 第27页 |
(三) 社会和生理危害性 | 第27-28页 |
三、机会 | 第28页 |
(一) 网络化的盛行为我国虚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机会 | 第28页 |
(二) 国家的相关政策为我国虚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 第28页 |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虚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实现保障 | 第28页 |
四、威胁 | 第28-30页 |
(一) 虚拟旅游产品开发的低层次 | 第28-29页 |
(二) 传统旅游对虚拟旅游的压力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虚拟旅游的技术实现 | 第30-38页 |
一、虚拟旅游的关键技术 | 第30-32页 |
(一) 虚拟现实技术 | 第30-31页 |
(二) 虚拟现实系统的分类 | 第31页 |
(三) GIS系统 | 第31页 |
(四) 多媒体技术 | 第31-32页 |
二、虚拟旅游系统开发的原则 | 第32-33页 |
(一) 现实性 | 第32页 |
(二) 可靠有效性 | 第32页 |
(三) 稳定性 | 第32页 |
(四) 简单性 | 第32页 |
(五) 经济性 | 第32-33页 |
(六) 扩展性 | 第33页 |
(七) 开放性 | 第33页 |
三、虚拟旅游系统设计的目标 | 第33-34页 |
(一) 信息的查询 | 第33页 |
(二) 旅游景区的完善 | 第33页 |
(三) 多种旅游体验类型的满足 | 第33-34页 |
(四) 事后回忆的满足 | 第34页 |
(五) 旅游决策的指导 | 第34页 |
四、案例分析:池州市虚拟旅游产品设计 | 第34-38页 |
(一) 信息查询与预定模块 | 第35页 |
(二) 在线购物模块 | 第35页 |
(三) 虚拟社区模块 | 第35-36页 |
(四) GIS分析模块 | 第36页 |
(五) 虚拟旅游模块 | 第36-38页 |
第五章 虚拟旅游的应用与发展 | 第38-41页 |
一、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现状 | 第38-39页 |
(一) 更好的旅游文化遗产保护 | 第38页 |
(二) 合理的规划旅游景区开发 | 第38页 |
(三) 生动的旅游营销 | 第38-39页 |
二、我国虚拟旅游发展的基本战略 | 第39-41页 |
(一)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 第39页 |
(二) 拓宽虚拟旅游产品的类型 | 第39页 |
(三) 提高虚拟旅游的知名度 | 第39页 |
(四) 整合旅游信息资源,推动虚拟旅游的品牌效应 | 第39-40页 |
(五) 加大虚拟旅游在真实旅游中的应用 | 第40页 |
(六) 努力提升虚拟现实技术水平 | 第40页 |
(七) 注重虚拟旅游的内涵 | 第40页 |
(八) 及时更新旅游信息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1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