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临床研究 | 第11-12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1.5 脱落标准 | 第1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17页 |
2.1 病例分组 | 第12-13页 |
2.2 治疗 | 第13-15页 |
2.2.1 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结合针刺 | 第13-14页 |
2.2.2 治疗组:经筋推拿结合针刺 | 第14-15页 |
2.3 疗程 | 第15页 |
2.4 注意事项 | 第15页 |
2.5 疗效评定 | 第15-16页 |
2.5.1 疼痛综合评定 | 第15-16页 |
2.5.2 症状和体征改善评定 | 第16页 |
2.5.3 总体疗效评定 | 第16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3 结果 | 第17-21页 |
3.1 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比较 | 第17页 |
3.2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比较 | 第17-18页 |
3.3 两组患者病程差异比较 | 第18页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比较 | 第18-19页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和体征评分比较 | 第19页 |
3.6 两组患者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 第19-20页 |
3.7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比较 | 第20页 |
3.8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以及体征评分比较 | 第20-21页 |
3.9 结果分析 | 第21页 |
4 讨论 | 第21-55页 |
4.1 经筋体系的源流 | 第21-23页 |
4.1.1 起源于石器时代 | 第21页 |
4.1.2 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 第21-22页 |
4.1.3 发展完善于晋代至明清时期 | 第22-23页 |
4.1.4 停滞于鸦片战争以及民国时期 | 第23页 |
4.1.5 复兴于新中国成立以后 | 第23页 |
4.2 经筋理论内容 | 第23-29页 |
4.2.1 经筋概念 | 第23-24页 |
4.2.2 十二经筋 | 第24-27页 |
4.2.3 经筋的生理功能 | 第27-29页 |
4.3 病因病机的探讨 | 第29-34页 |
4.3.1 外因 | 第29-31页 |
4.3.2 内因 | 第31-33页 |
4.3.3 不内外因 | 第33-34页 |
4.4 经筋病的治疗方法 | 第34-43页 |
4.4.1 结筋病灶点的诊查 | 第35-37页 |
4.4.2 经筋疗法的特点 | 第37-38页 |
4.4.3 经筋疗法的临床应用 | 第38-43页 |
4.5 经筋实质的探讨 | 第43-45页 |
4.5.1 经筋实质为肌肉系统 | 第43-44页 |
4.5.2 经筋实质为神经系统 | 第44-45页 |
4.5.3 混合学说 | 第45页 |
4.6 传统中医学对颈肩综合征的认识 | 第45-50页 |
4.6.1 病因病机 | 第46页 |
4.6.2 治疗原则 | 第46页 |
4.6.3 治疗方法 | 第46-50页 |
4.7 现代医学对颈肩综合征的认识 | 第50-52页 |
4.7.1 发病机理 | 第51-52页 |
4.7.2 治疗方法 | 第52页 |
4.8 对经筋推拿结合针刺治疗颈肩综合征作用机理的探讨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
附录一 疼痛视觉VAS评分 | 第64-65页 |
附录二 颈肩综合征评分标准 | 第65-66页 |
综述 | 第66-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