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8页 |
1.1 竹黄菌及竹红菌素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1.1 竹黄和竹黄菌简介 | 第15页 |
1.1.2 竹红菌素简介 | 第15-16页 |
1.1.3 竹红菌素生物合成调控 | 第16-19页 |
1.2 露水草及 20-羟基蜕皮甾酮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2.1 露水草简介 | 第19页 |
1.2.2 20-羟基蜕皮甾酮简介 | 第19-21页 |
1.2.3 植物甾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21-23页 |
1.3 药用植物和药用真菌转录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3.1 转录组学方法 | 第23-24页 |
1.3.2 药用植物转录组分析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3.3 药用真菌转录组分析研究进展 | 第26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对竹黄菌生长和竹红菌甲素合成的影响 | 第28-37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2.2.1 菌株 | 第28页 |
2.2.2 培养基 | 第28-29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2.2.4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3.1 竹黄菌培养 | 第29-30页 |
2.3.2 表面活性剂处理方法 | 第30页 |
2.3.3 Triton X-100 最佳诱导条件筛选 | 第30页 |
2.3.4 竹黄菌形态观察和生物量测定 | 第30页 |
2.3.5 HA提取和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1-35页 |
2.4.1 Triton X-100 促进竹红菌素的生成 | 第31页 |
2.4.2 Triton X-100 对竹黄菌表观形态的影响 | 第31-32页 |
2.4.3 Triton X-100 最佳诱导条件的筛选 | 第32-35页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Triton X-100 对竹黄菌转录组的影响 | 第37-45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3.2.1 菌株 | 第37页 |
3.2.2 培养基 | 第37页 |
3.2.3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3.2.4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3.3.1 竹黄菌培养 | 第38页 |
3.3.2 RNA提取和cDNA文库的构建 | 第38页 |
3.3.3 cDNA文库测序、拼接和注释 | 第38-39页 |
3.3.4 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的筛选 | 第39页 |
3.3.5 DEGs的GO聚类分析 | 第39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9-44页 |
3.4.1 竹黄菌cDNA文库的构建、测序和序列拼接 | 第39-40页 |
3.4.2 竹黄菌转录组unigene的注释 | 第40-41页 |
3.4.3 Triton X-100 影响竹黄菌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 | 第41-44页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Triton X-100 作用机制研究 | 第45-61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4.2.1 菌株 | 第45页 |
4.2.2 培养基 | 第45页 |
4.2.3 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4.2.4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4.3.1 竹黄菌培养 | 第46页 |
4.3.2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染色观察 | 第46-47页 |
4.3.3 ROS的含量测定 | 第47页 |
4.3.4 膜通透性分析 | 第47页 |
4.3.5 脂肪酸的提取和测定 | 第47-48页 |
4.3.6 实时定量PCR(qRT-PCR) | 第48-49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49-58页 |
4.4.1 Triton X-100 提高竹黄菌细胞膜通透性 | 第49-51页 |
4.4.2 Triton X-100 对竹黄菌中跨膜转运的影响 | 第51-53页 |
4.4.3 Triton X-100 诱导竹黄菌中活性氧迸发 | 第53-56页 |
4.4.4 Triton X-100 对竹红菌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6-58页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露水草叶和根转录组比较分析 | 第61-80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61-62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62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62-65页 |
5.3.1 露水草的培养 | 第62页 |
5.3.2 20E的提取和含量测定测定 | 第62页 |
5.3.3 cDNA文库的构建、测序、拼接和注释 | 第62页 |
5.3.4 DEGs的筛选 | 第62-63页 |
5.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聚类分析 | 第63页 |
5.3.6 实时定量PCR(qRT-PCR) | 第63-65页 |
5.3.7 露水草中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分析 | 第65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65-78页 |
5.4.1 露水草叶片和根中 20E的含量测定 | 第65-66页 |
5.4.2 露水草cDNA文库的测序、拼接和注释 | 第66-67页 |
5.4.3 露水草叶片和根转录组中DEGs的筛选 | 第67-68页 |
5.4.4 露水草中次级代谢相关unigene的筛选 | 第68-70页 |
5.4.5 20E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筛选 | 第70-75页 |
5.4.6 露水草叶片和根中差异表达CYP450s的筛选和验证 | 第75-77页 |
5.4.7 露水草中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s,TFs)分析 | 第77页 |
5.4.8 露水草中SSRs分析 | 第77-78页 |
5.5 讨论与小结 | 第78-80页 |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80-82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二、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