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1.1 化工系统工程概述 | 第15-17页 |
1.2 过程系统节能技术 | 第17-20页 |
1.2.1 过程系统节能的意义 | 第18-19页 |
1.2.2 过程系统节能的方法 | 第19-20页 |
1.3 节能的热力学原理 | 第20-24页 |
1.3.1 热力学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1.3.2 热力学第一定律 | 第22页 |
1.3.3 有效能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 第22-23页 |
1.3.3.1 熵的定义 | 第22页 |
1.3.3.2 热力学第二定律 | 第22-23页 |
1.3.3.3 有效能的概念 | 第23页 |
1.3.4 有效能的计算 | 第23页 |
1.3.5 有效能平衡方程 | 第23-24页 |
1.3.5.1 内部有效能损失 | 第23页 |
1.3.5.2 有效能平衡方程 | 第23-24页 |
1.3.5.3 外部有效能损失 | 第24页 |
1.3.6 有效能效率 | 第24页 |
1.4 换热器网络综合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5 换热器网络综合的方法 | 第25-29页 |
1.5.1 启发探试法(HEURISTIC METHOD) | 第26-27页 |
1.5.2 数学规划法(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 第27-28页 |
1.5.3 人工智能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第28-29页 |
1.5.4 小结 | 第29页 |
1.6 论文题目选取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双流股换热器网络综合 | 第31-43页 |
2.1 夹点技术 | 第31-36页 |
2.1.1 夹点的确定 | 第31-35页 |
2.1.1.1 T-H图 | 第31-32页 |
2.1.1.2 组合曲线的构造过程 | 第32-33页 |
2.1.1.3 夹点在T-H图上的几何意义 | 第33-35页 |
2.1.1.4 “问题表格法”确定夹点 | 第35页 |
2.1.2 夹点的意义 | 第35-36页 |
2.2 夹点设计法 | 第36-37页 |
2.2.1 夹点处物流间匹配换热的可行性规则 | 第36页 |
2.2.2 物流间匹配换热的经验规则 | 第36-37页 |
2.3 以热力学为基础研究换热器网络综合 | 第37-43页 |
2.3.1 多温差法 | 第37-39页 |
2.3.1.1 双温差法 | 第38-39页 |
2.3.1.2 三温差法 | 第39页 |
2.3.2 虚拟温度法 | 第39-40页 |
2.3.3 有效能分析法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多流股换热器网络匹配规则的研究 | 第43-53页 |
3.1 多流股换热器 | 第43页 |
3.2 最小换热面积网络的综合 | 第43-46页 |
3.2.1 热力学最小换热面积网络的综合 | 第43-45页 |
3.2.2 不同流股传热膜系数对最小换热面积网络的影响 | 第45页 |
3.2.3 不同换热器材质对最小换热面积网络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 应用虚拟温度法在T-H图上垂直匹配综合换热器网络 | 第46-53页 |
3.3.1 组合曲线的划分 | 第46-47页 |
3.3.2 多夹点问题与无夹点问题(门槛问题) | 第47-48页 |
3.3.3 焓区间内流股的匹配方法 | 第48-51页 |
3.3.3.1 “一对多”的情况 | 第48-49页 |
3.3.3.2 “多对多”的情况 | 第49-51页 |
3.3.4 小负荷区间的合并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工程改造实例 | 第53-62页 |
4.1 系统的选取 | 第53-55页 |
4.1.1 系统选取的原则 | 第53页 |
4.1.2 合成苯胺装置简介 | 第53-54页 |
4.1.3 合成苯胺装置物流数据 | 第54-55页 |
4.2 系统分析 | 第55-58页 |
4.2.1 对整个系统的分析 | 第56页 |
4.2.2 对各个单元的分析 | 第56-58页 |
4.2.2.1 硝基苯单元 | 第56-57页 |
4.2.2.2 苯胺单元 | 第57-58页 |
4.3 换热器网络综合策略 | 第58-62页 |
4.3.1 系统选取 | 第58页 |
4.3.2 优化方案的确定 | 第58-62页 |
第五章 工程设计实例 | 第62-80页 |
5.1 流程背景介绍 | 第62-63页 |
5.2 工艺流程设计 | 第63-64页 |
5.3 数学模型 | 第64-71页 |
5.3.1 吸收塔数学模型 | 第64-66页 |
5.3.2 基本物性与热力学性质模型 | 第66-70页 |
5.3.2.1 流体P-V-T关系模型 | 第66-68页 |
5.3.2.2 流体的实际摩尔焓模型 | 第68页 |
5.3.2.3 逸度模型 | 第68-69页 |
5.3.2.4 相平衡模型 | 第69-70页 |
5.3.2.5 活度系数模型 | 第70页 |
5.3.3 流动模型 | 第70-71页 |
5.4 吸收塔动态数学模型求解与系统动态仿真 | 第71-75页 |
5.4.1 动态数学模型求解的体系结构及意义 | 第71-72页 |
5.4.2 动态模型与求解算法:跟踪逼近算法 | 第72-74页 |
5.4.3 控制系统仿真策略 | 第74页 |
5.4.4 方程组分块与序贯模块法 | 第74-75页 |
5.5 吸收塔的模拟结果 | 第75-77页 |
5.6 对原流程的改进 | 第77-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7-88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