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焊接一般性问题论文

双相钢点焊熔核界面撕裂失效机理与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来源第13-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2 课题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1.3 课题来源第15页
    1.2 双相钢点焊界面撕裂研究现状第15-23页
        1.2.1 双相钢的可焊性第16-18页
        1.2.2 双相钢点焊熔核的界面撕裂特性第18-23页
        1.2.3 研究现状总结第23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标第23-2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双相钢点焊熔核界面撕裂特征及机理分析第26-42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双相钢的电阻点焊工艺第26-30页
        2.2.1 预压阶段第26-27页
        2.2.2 通电加热阶段第27-29页
        2.2.3 冷却结晶阶段第29页
        2.2.4 焊后处理阶段第29-30页
    2.3 双相钢焊点界面撕裂模式特征第30-33页
        2.3.1 双相钢的组织特点第30页
        2.3.2 双相钢焊点的不同失效模式第30-32页
        2.3.3 焊点界面撕裂等级划分第32-33页
    2.4 双相钢焊点界面撕裂对焊点质量的影响第33-38页
        2.4.1 实验系统第33-35页
        2.4.2 对拉剪强度的影响第35-36页
        2.4.3 对疲劳强度的影响第36-38页
    2.5 双相钢焊点界面撕裂成因分析第38-41页
        2.5.1 焊点力学性能第38-39页
        2.5.2 微观组织特性第39-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双相钢焊点界面撕裂力学评价模型建立第42-60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现有熔核直径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第42-46页
        3.2.1 现有评价标准的不足第42-44页
        3.2.2 双相钢焊点压痕与质量的关系第44-46页
    3.3 双相钢焊点界面撕裂评价模型建立第46-51页
        3.3.1 不同失效模式时焊点受载分析第46-49页
        3.3.2 考虑压痕的临界失效模式熔核直径计算模型第49-50页
        3.3.3 与经验熔核直径评价公式的对比第50-51页
    3.4 实验验证第51-58页
        3.4.1 实验方案第51-52页
        3.4.2 1.4mm DP600 实验结果第52-56页
        3.4.3 1.8mm DP600 实验结果第56-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双相钢点焊熔核界面撕裂的微观组织分析第60-85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双相钢点焊熔核微观组织第60-67页
        4.2.1 铁碳合金相图分析第60-62页
        4.2.2 时间-温度相变曲线图(CCT)分析第62-63页
        4.2.3 电阻点焊冷却过程分析第63-65页
        4.2.4 双相钢点焊熔核微观组织第65-67页
    4.3 双相钢点焊冷却过程中的微观组织转变及性质第67-74页
        4.3.1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理论第67-69页
        4.3.2 双相钢焊点相变马氏体与微观组织硬度的关系第69-74页
    4.4 焊接工艺参数对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第74-83页
        4.4.1 焊接工艺参数对点焊冷却过程的影响第74-76页
        4.4.2 焊接工艺参数对微观组织硬度的影响第76-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控制双相钢焊点界面撕裂的焊接工艺参数优化第85-108页
    5.1 引言第85页
    5.2 响应面设计方法第85-92页
        5.2.1 响应面近似函数第85-88页
        5.2.2 响应面法的改进第88-90页
        5.2.3 响应面拟合度评价指标第90-92页
    5.3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第92-96页
        5.3.1 试验因子设计第92-94页
        5.3.2 响应面模型的建立第94-96页
    5.4 响应面模型分析第96-100页
        5.4.1 响应面模型拟合精度与方差置信分析第96页
        5.4.2 响应面设计参数权重分析第96-98页
        5.4.3 响应面综合分析第98-100页
    5.5 焊接参数优化及实验验证第100-106页
        5.5.1 优化设计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确定第100-101页
        5.5.2 优化算法分析及实现第101-104页
        5.5.3 优化结果的实验验证第104-106页
    5.6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8-112页
    6.1 全文工作内容的总结第108-110页
    6.2 本文的创新点第110页
    6.3 不足之处及未来工作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容量高保真海底管道超声检测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下一篇:含磷聚硅氧烷的合成及其在PC/ABS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