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研究目的、内容及研究动态 | 第12-33页 |
| 1.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3 城市森林的研究现状 | 第13-26页 |
| 1.4 城市森林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6-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3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33-46页 |
| 2.1 研究区域 | 第33-37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37-42页 |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2-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南京城市森林植物区系组成成分及区系特征的研究 | 第46-59页 |
| 3.1 引言 | 第46页 |
| 3.2 南京城市森林蕨类植物的区系特征 | 第46-50页 |
| 3.3 南京城市森林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 | 第50-55页 |
| 3.4 南京城市森林植物区系的特点 | 第55-57页 |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南京次生林典型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 | 第59-82页 |
| 4.1 引言 | 第59页 |
| 4.2 南京城市森林次生林植物群落类型 | 第59-60页 |
| 4.3 南京城市森林次生林典型群落的结构分析 | 第60-79页 |
| 4.4 结论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 第五章 南京人工林群落的结构分析 | 第82-98页 |
| 5.1 针叶林 | 第82-91页 |
| 5.2 竹林 | 第91-95页 |
| 5.3 各人工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 第95-96页 |
| 5.4 讨论与结论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
| 第六章 南京十大公园风景林群落结构的研究 | 第98-124页 |
| 6.1 引言 | 第98-99页 |
| 6.2 研究方法 | 第99页 |
| 6.3 垂直郁闭型风景林结构分析 | 第99-104页 |
| 6.4 水平郁闭型风景林结构分析 | 第104-107页 |
| 6.5 稀疏型风景林结构分析 | 第107-111页 |
| 6.6 空旷型风景林结构分析 | 第111-114页 |
| 6.7 园林型风景林结构分析 | 第114-118页 |
| 6.8 小结 | 第118-1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3-124页 |
| 第七章 南京市民广场人工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 | 第124-138页 |
| 7.1 引言 | 第124页 |
| 7.2 研究方法 | 第124页 |
| 7.3 结果分析 | 第124-133页 |
| 7.4 存在的问题 | 第133页 |
| 7.5 结论与建议 | 第133-1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5-138页 |
| 第八章 南京居住区人工群落的结构分析 | 第138-151页 |
| 8.1 引言 | 第138-139页 |
| 8.2 研究方法 | 第139-140页 |
| 8.3 结果分析 | 第140-144页 |
| 8.4 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 | 第144-146页 |
| 8.5 小结与建议 | 第146-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51页 |
| 第九章 南京秦淮河水系植物群落的结构分析 | 第151-158页 |
| 9.1 引言 | 第151页 |
| 9.2 研究方法 | 第151页 |
| 9.3 结果分析 | 第151-155页 |
| 9.4 小结与建议 | 第155-1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6-158页 |
| 第十章 南京城市行道树结构分析 | 第158-178页 |
| 10.1 引言 | 第158页 |
| 10.2 研究方法 | 第158-159页 |
| 10.3 南京行道树的物种组成及分布、生长状况 | 第159-160页 |
| 10.4 南京行道树的结构分析 | 第160-163页 |
| 10.5 南京行道树存在的问题 | 第163-164页 |
| 10.6 适宜作南京地区城市行道树的选择标准 | 第164页 |
| 10.7 南京城市行道树发展对策 | 第164-165页 |
| 10.8 讨论与结论 | 第165-1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7-178页 |
| 第十一章 南京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综合评价体系 | 第178-196页 |
| 11.1 引言 | 第178-179页 |
| 1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179-180页 |
| 11.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180-181页 |
| 11.4 城市森林群落评价指标的定量计算方法 | 第181页 |
| 11.5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各评价因子的评分标准 | 第181-182页 |
| 11.6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182-183页 |
| 11.7 结果与分析 | 第183-189页 |
| 11.8 结论 | 第189-1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0-196页 |
| 第十二章 城市森林植物群落优化模式的研究 | 第196-209页 |
| 12.1 引言 | 第196页 |
| 12.2 构建南京城市森林群落优化模式的指导思想 | 第196-199页 |
| 12.3 南京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的优化模式 | 第199-207页 |
| 12.4 结语 | 第207-2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8-209页 |
| 第十三章 讨论与结论 | 第209-215页 |
| 13.1 讨论 | 第209页 |
| 13.2 研究结论 | 第209-2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4-215页 |
| 附录 南京城市森林植物名录 | 第215-257页 |
| 详细摘要 | 第257-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