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纳米复合材料 | 第14-15页 |
1.1.1 纳米复合材料概述 | 第14页 |
1.1.2 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 | 第14-15页 |
1.2 纳米磁性材料 | 第15页 |
1.3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 | 第15-16页 |
1.4 碳包覆纳米金属复合材料 | 第16-18页 |
1.4.1 碳的同素异形体 | 第16-17页 |
1.4.2 碳包覆纳米金属颗粒 | 第17-18页 |
1.5 碳包覆纳米金属颗粒的合成方法、性能与应用 | 第18-27页 |
1.5.1 碳包覆纳米金属颗粒的合成方法 | 第18-24页 |
1.5.1.1 电弧放电法 | 第18-19页 |
1.5.1.2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9-20页 |
1.5.1.3 热解法 | 第20-22页 |
1.5.1.4 液相浸渍碳化法 | 第22-23页 |
1.5.1.5 含金属的碳干基凝胶爆炸法 | 第23页 |
1.5.1.6 生物基碳化组装法 | 第23-24页 |
1.5.1.7 其它方法 | 第24页 |
1.5.2 碳包覆纳米金属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 第24-27页 |
1.5.2.1 磁学领域应用 | 第25页 |
1.5.2.2 电学领域应用 | 第25页 |
1.5.2.3 光学领域应用 | 第25-26页 |
1.5.2.4 催化领域应用 | 第26页 |
1.5.2.5 新型电池领域应用 | 第26页 |
1.5.2.6 生物医学领域应用 | 第26-27页 |
1.6 稀土纳米磁性材料 | 第27-28页 |
1.6.1 稀土元素介绍 | 第27页 |
1.6.2 中国稀土资源现状 | 第27-28页 |
1.6.3 稀土纳米磁性材料概述 | 第28页 |
1.7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第二章 碳包覆的Fe/Fe_3C纳米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能研究 | 第34-62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2.2.2 实验仪器和表征、测试仪器 | 第35-36页 |
2.2.3 样品的制备 | 第36-37页 |
2.2.3.1 前驱体Fe/Fe_3O_4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36页 |
2.2.3.2 碳包覆的Fe/Fe_3C纳米复合物的合成 | 第36-37页 |
2.2.4 样品的结构表征与磁性能测试 | 第37-38页 |
2.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7-38页 |
2.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观察 | 第38页 |
2.2.4.3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测试 | 第38页 |
2.2.4.4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 | 第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6页 |
2.3.1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XRD分析) | 第38-42页 |
2.3.1.1 前驱体Fe/Fe_3O_4纳米复合物的XRD分析 | 第38-39页 |
2.3.1.2 碳包覆的Fe/Fe_3C纳米复合物的XRD分析 | 第39-42页 |
2.3.2 碳包覆的Fe/Fe_3C纳米复合物的微观形态观察(TEM、HRTEM观察) | 第42-47页 |
2.3.3 碳包覆的Fe/Fe_3C纳米复合物的Raman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2.3.4 涉及的反应 | 第48-50页 |
2.3.5 具有不同微观形态与结构的产物的形成机理 | 第50-51页 |
2.3.6 样品的磁性能 | 第51-56页 |
2.3.6.1 前驱体Fe/Fe_3O_4纳米复合物的磁性能 | 第51页 |
2.3.6.2 碳包覆的Fe/Fe_3C纳米复合物的磁性能 | 第51-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第三章 碳包覆金属Fe、Co、Ni纳米颗粒的合成、结构及磁性能研究 | 第62-100页 |
3.1 引言 | 第62-6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3-6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63页 |
3.2.2 实验仪器和表征、测试仪器 | 第63页 |
3.2.3 样品的制备 | 第63-65页 |
3.2.3.1 Fe/Fe_3O_4纳米复合物的一步水热法制备 | 第63-64页 |
3.2.3.2 Co_3O_4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水热法制备 | 第64页 |
3.2.3.3 NiO氧化物纳米颗粒的水热法制备 | 第64页 |
3.2.3.4 碳包覆金属Fe、Co、Ni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64-65页 |
3.2.4 样品的结构表征与磁性能测试 | 第65-66页 |
3.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65页 |
3.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观察 | 第65页 |
3.2.4.3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测试 | 第65页 |
3.2.4.4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 | 第65-6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94页 |
3.3.1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XRD分析) | 第66-72页 |
3.3.1.1 金属前驱体Fe/Fe_3O_4、Co_3O_4、NiO纳米颗粒的XRD分析 | 第66-69页 |
3.3.1.2 碳包覆金属Fe、Co、Ni纳米颗粒的XRD分析 | 第69-72页 |
3.3.2 碳包覆Fe、Co、Ni纳米颗粒的微观形态观察(TEM、HRTEM观察) | 第72-84页 |
3.3.2.1 碳包覆Fe纳米颗粒的TEM观察 | 第72-73页 |
3.3.2.2 碳包覆Co纳米颗粒的TEM、HRTEM观察 | 第73-79页 |
3.3.2.3 碳包覆Ni纳米颗粒的的TEM、HRTEM观察 | 第79-84页 |
3.3.3 碳包覆金属Fe、Co、Ni纳米颗粒的Raman光谱分析 | 第84-87页 |
3.3.3.1 碳包覆Fe纳米颗粒Raman光谱分析 | 第84-85页 |
3.3.3.2 碳包覆Co纳米颗粒的Raman光谱分析 | 第85-86页 |
3.3.3.3 碳包覆Ni纳米颗粒的Raman光谱分析 | 第86-87页 |
3.3.4 涉及的反应 | 第87-88页 |
3.3.5 样品的磁性能 | 第88-93页 |
3.3.5.1 碳包覆Fe纳米颗粒的磁性能 | 第88-89页 |
3.3.5.2 碳包覆Co纳米颗粒的磁性能 | 第89-91页 |
3.3.5.3 碳包覆Ni纳米颗粒的磁性能 | 第91-93页 |
3.3.6 碳包覆金属Fe、Co、Ni纳米颗粒的水分散液的数码照片 | 第93-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第四章 碳包覆合金Fe-Co、Fe-Ni纳米颗粒的合成、结构及磁性能研究 | 第100-130页 |
4.1 引言 | 第100-10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1-103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101页 |
4.2.2 实验仪器和表征、测试仪器 | 第101页 |
4.2.3 样品的制备 | 第101-102页 |
4.2.3.1 前驱体合金/氧化物纳米复合物(Alloy precursor,AP)的水热法制备 | 第101-102页 |
4.2.3.2 碳包覆合金Fe-Co、Fe-Ni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102页 |
4.2.4 样品的结构表征与磁性能测试 | 第102-103页 |
4.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102页 |
4.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观察 | 第102-103页 |
4.2.4.3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 | 第10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25页 |
4.3.1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XRD分析) | 第103-110页 |
4.3.1.1 前驱体合金/氧化物纳米复合物(Alloy precursor,AP)的XRD分析 | 第103-105页 |
4.3.1.2 碳包覆合金Fe-Co、Fe-Ni纳米颗粒的XRD分析 | 第105-110页 |
4.3.2 碳包覆合金Fe-Co、Fe-Ni纳米颗粒的微观形态观察(TEM、HRTEM观察) | 第110-116页 |
4.3.2.1 碳包覆Fe-Co合金纳米颗粒的TEM、HRTEM观察 | 第111-113页 |
4.3.2.2 碳包覆Fe-Ni合金纳米颗粒的TEM、HRTEM观察 | 第113-116页 |
4.3.3 涉及的反应 | 第116-117页 |
4.3.4 样品的磁性能 | 第117-124页 |
4.3.4.1 碳包覆Fe-Co合金纳米颗粒的磁性能 | 第117-120页 |
4.3.4.2 碳包覆Fe-Ni合金纳米颗粒的磁性能 | 第120-124页 |
4.3.5 碳包覆合金Fe-Co、Fe-Ni纳米颗粒的水分散液的数码照片 | 第124-12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第五章 碳包覆的掺杂稀土的Fe-Co合金纳米颗粒的合成、结构及磁性能研究 | 第130-152页 |
5.1 引言 | 第13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30-133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130-131页 |
5.2.2 实验装置和表征、测试仪器 | 第131页 |
5.2.3 样品的制备 | 第131-132页 |
5.2.3.1 前驱体Fe_xCo_(1-x)/Co_yFe_(1-y)Re_zFe_(2-z)O_4(Re=La或Nd)的水热法制备 | 第131页 |
5.2.3.2 碳包覆的掺杂稀土的Fe-Co合金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131-132页 |
5.2.4 样品的结构表征与磁性能测试 | 第132-133页 |
5.2.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132页 |
5.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HRTEM)观察 | 第132页 |
5.2.4.3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 | 第132-13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48页 |
5.3.1 样品的相组成分析(XRD分析) | 第133-136页 |
5.3.1.1 前驱体Fe_xCo_(1-x)/CoyFe_(1-y)Re_zFe_(2-z)O_4纳米复合物的XRD分析 | 第133-134页 |
5.3.1.2 碳包覆的掺杂稀土的Fe-Co合金纳米颗粒的XRD分析 | 第134-136页 |
5.3.2 碳包覆的掺杂稀土的Fe-Co合金纳米颗粒的微观形态观察(TEM、HRTEM观察) | 第136-139页 |
5.3.2.1 碳包覆的掺杂稀土La的Fe-Co合金纳米颗粒的TEM、HRTEM观察 | 第137-138页 |
5.3.2.2 碳包覆的掺杂稀土Nd的Fe-Co合金纳米颗粒的TEM、HRTEM观察 | 第138-139页 |
5.3.3 样品的磁性能 | 第139-148页 |
5.3.3.1 碳包覆的掺杂稀土La的Fe-Co合金纳米颗粒的磁性能 | 第139-144页 |
5.3.3.2 碳包覆的掺杂稀土Nd的Fe-Co合金纳米颗粒的磁性能 | 第144-1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52-15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6-158页 |
1、作者简介 | 第156页 |
2、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6-158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