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3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一、 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梳理 | 第11-15页 |
二、 龙脊古壮寨研究评述 | 第15-17页 |
第三节 理论视野与关键概念 | 第17-25页 |
一、 环境人类学的视野 | 第17-20页 |
二、 本文涉及的关键概念 | 第20-25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概况 | 第25-2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二、 田野工作情况 | 第26-27页 |
第五节 田野点的自然与人文图像 | 第27-33页 |
一、 自然生态图像 | 第27-29页 |
二、 历史人文背景 | 第29-33页 |
第二章 景观的变迁:生态重建的历史场景 | 第33-53页 |
第一节 从山林到农田:农业开发的消极影响 | 第33-39页 |
一、 壮族迁入与初步开发 | 第33-36页 |
二、 瑶、汉迁入与持续开垦 | 第36-38页 |
三、 农业开发对区域生态的消极影响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从均衡到退化:政策失误的生态恶果 | 第39-47页 |
一、 “开战自然”导向的失误性政策 | 第40-44页 |
二、 生态灾变:生态退化的突出表现 | 第44-47页 |
第三节 从退化到修复:生态重建的突出成效 | 第47-51页 |
一、 生态赤字初步消灭阶段(1987-1995 年) | 第47-50页 |
二、 生态退化根本扭转阶段(1996-2010 年) | 第50-51页 |
小结:在历史场景中认知生态变迁 | 第51-53页 |
第三章 “绿色”的权力:生态重建的政治因素 | 第53-75页 |
第一节 作为“绿色”权力表达的生态重建 | 第53-59页 |
一、 “绿色”权威与生态重建话语的生成 | 第53-55页 |
二、 重建话语支配下的“绿色”决策 | 第55-57页 |
三、 参与“绿色”工程实施的多种力量 | 第57-59页 |
第二节 沼气推广工程与生态重建 | 第59-66页 |
一、 作为政治决策的沼气推广工程 | 第59-61页 |
二、 龙脊古壮寨的沼气推广历程 | 第61-63页 |
三、 沼气推广工程对生态重建的推动效用 | 第63-66页 |
第三节 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重建 | 第66-72页 |
一、 作为政治决策的退耕还林工程 | 第66-67页 |
二、 龙脊古壮寨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状况 | 第67-70页 |
三、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重建的积极效用 | 第70-72页 |
小结:反思国家权力与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 第72-75页 |
第四章 科学与民族科学:生态重建的知识体系 | 第75-99页 |
第一节 参与生态重建的两种知识 | 第75-84页 |
一、 作为民族科学的传统生态知识 | 第75-78页 |
二、 环境人类学的现代科学技术观 | 第78-81页 |
三、 两种知识的融合是否可能? | 第81-84页 |
第二节 传统生态知识与生态重建 | 第84-91页 |
一、 传统生态表达知识:生态重建的思想基础 | 第84-86页 |
二、 传统生态技术知识:生态重建的技术辅助 | 第86-88页 |
三、 传统生态制度知识:生态重建的制度保障 | 第88-91页 |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重建 | 第91-96页 |
一、 科学营林技术:直接促进生态重建的进程 | 第91-93页 |
二、 生态能源技术:直接支持生态重建的实施 | 第93-94页 |
三、 现代农业技术:间接保障生态重建的成效 | 第94-96页 |
小结:生态建设必须综合运用两种知识 | 第96-99页 |
第五章 全球性联系:山村生态重建的外部动力 | 第99-115页 |
第一节 在地方生态重建中发现全球性 | 第99-103页 |
一、 作为全球性生态实践的生态重建 | 第99-100页 |
二、 龙脊古壮寨生态重建的深层次动因 | 第100-102页 |
三、 龙脊古壮寨生态重建的全球性联系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系统外部输入与生态重建 | 第103-108页 |
一、 内外物质循环支持生态重建 | 第103-105页 |
二、 内外能量流动支持生态重建 | 第105-107页 |
三、 内外信息反馈支持生态重建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村民外出务工与生态重建 | 第108-113页 |
一、 龙脊古壮寨民众外出务工实况 | 第109-111页 |
二、 外出务工是生态重建的重要保障 | 第111-113页 |
小结:把握地方与全球的多样联系 | 第113-115页 |
第六章 结语:不确定的未来 | 第115-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9-131页 |
后记 | 第131-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