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 社会发展对科学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 第10页 |
(二) 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10-11页 |
(三) 促进生物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 国内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二) 国外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三)探究式教学相关研究的述评 | 第15-16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 探究 | 第18-19页 |
(二) 探究式教学 | 第19-20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20页 |
注释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探究式教学概述 | 第22-29页 |
一、探究式教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 第22-23页 |
(一) 实用主义探究教学理论 | 第22页 |
(二)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三)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页 |
二、初中阶段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作用 | 第23-25页 |
(一) 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生物课堂改革 | 第23-24页 |
(二) 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第24页 |
(三) 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和角色,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 第24页 |
(四)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科学人才,推进自然科学快速发展 | 第24-25页 |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原则 | 第25-26页 |
(一) 开放性原则 | 第25页 |
(二) 过程性原则 | 第25页 |
(三) 主体性原则 | 第25页 |
(四) 创新性原则 | 第25-26页 |
(五) 方法性原则 | 第26页 |
(六)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6页 |
四、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 第26-28页 |
(一) 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第26-27页 |
(二) 既重教学过程又重教学结果 | 第27页 |
(三) 倡导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平衡发挥 | 第27页 |
(四) 倡导探究方式的多样化 | 第27页 |
(五) 倡导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 第27-28页 |
注释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9-39页 |
一、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现状的调查 | 第29-30页 |
二、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一) 师生对探究式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 第30页 |
(二) 师生作用发挥不当 | 第30-31页 |
(三) 重知识掌握,轻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培育 | 第31-32页 |
(四) 学校缺乏开设探究课程的优秀师资 | 第32-33页 |
(五) 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 第33-34页 |
三、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4-37页 |
(一)教师因素 | 第34-35页 |
(二) 学生因素 | 第35页 |
(三) 教学环境 | 第35-37页 |
(四) 教学评价 | 第37页 |
注释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提高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探析 | 第39-48页 |
一、提高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能力 | 第39-40页 |
(一) 提高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知 | 第39页 |
(二) 提高教师的探究式教学反思能力 | 第39-40页 |
(三) 提高教师的探究式教学实施能力 | 第40页 |
(四) 改变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的评价观念 | 第40页 |
二、提高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 第40-42页 |
(一) 提升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的角色和作用认知 | 第40-41页 |
(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第41页 |
(三)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 第41-42页 |
三、做好探究式教学设计 | 第42-44页 |
(一) 科学确定探究式教学目标 | 第42页 |
(二) 灵活确定探究式教学时间 | 第42-43页 |
(三) 合理安排探究式教学分组 | 第43页 |
(四) 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资源 | 第43-44页 |
四、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 | 第44-47页 |
(一) 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标准全面化 | 第45页 |
(二) 摒弃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 第45-46页 |
(三) 改变评价主体的一元化模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46-47页 |
五、优化教学环境 | 第47页 |
注释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