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8页 |
1.1 引言 | 第20-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0-22页 |
1.1.2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 第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22-35页 |
1.2.1 常用增塑剂分类与性能 | 第22-25页 |
1.2.2 植物油脂在PVC增塑剂方面的应用及其国内发展趋势 | 第25-30页 |
1.2.3 阻燃增塑剂的研究进展 | 第30-35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 第35-3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36页 |
1.3.3 创新点 | 第36-37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含磷型聚合甘油脂肪酸酯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38-61页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9-45页 |
2.2.1 原料及试剂 | 第39页 |
2.2.2 分析方法 | 第39-42页 |
2.2.3 合成方法 | 第42-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60页 |
2.3.1 含磷型聚合甘油脂肪酸酯(DOPO-EPFAE)的合成 | 第45-52页 |
2.3.2 产物结构表征及性能分析 | 第52-56页 |
2.3.3 DOPO-EAPFAE对增塑PVC制品性能的影响 | 第56-60页 |
2.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含三嗪环结构的油脂基阻燃增塑剂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61-74页 |
3.1 引言 | 第6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1-65页 |
3.2.1 原料及试剂 | 第61-62页 |
3.2.2 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3.2.3 合成方法 | 第63-6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3.3.1 产物结构表征 | 第65-68页 |
3.3.2 产物性能分析 | 第68-69页 |
3.3.3 THEIC-ESBO对PVC制品性能的影响 | 第69-72页 |
3.4 结论 | 第72-74页 |
第四章 磷-氮协同油脂基阻燃增塑剂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74-90页 |
4.1 引言 | 第7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4-77页 |
4.2.1 原料、试剂及设备 | 第74-75页 |
4.2.2 分析方法 | 第75-76页 |
4.2.3 合成方法 | 第76-7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8页 |
4.3.1 结构表征 | 第77-79页 |
4.3.2 THEIC-ESBO-DOPO物理性质分析 | 第79-80页 |
4.3.3 不同配方PVC制品的FT-IR分析 | 第80-81页 |
4.3.4 THEIC-ESBO-DOPO对PVC制品性能的影响 | 第81-88页 |
4.4 结论 | 第88-90页 |
第五章 含硅型油脂基阻燃增塑剂的合成、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90-101页 |
5.1 引言 | 第9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0-94页 |
5.2.1 原料及试剂 | 第90-91页 |
5.2.2 分析方法 | 第91-92页 |
5.2.3 合成方法 | 第92-93页 |
5.2.4 PVC样品制备 | 第93-9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4-99页 |
5.3.1 结构表征 | 第94-96页 |
5.3.2 Ph-Si-ESO物理性质分析 | 第96页 |
5.3.3 Ph-Si-ESO对PVC制品影响 | 第96-99页 |
5.4 结论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油脂基阻燃增塑剂的阻燃性能及阻燃机理研究 | 第101-137页 |
6.1 引言 | 第10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1-104页 |
6.2.1 原料及试剂 | 第101-102页 |
6.2.2 分析方法 | 第102-10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34页 |
6.3.1 极限氧指数分析 | 第104-105页 |
6.3.2 锥形量热分析和SEM分析 | 第105-112页 |
6.3.3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Py-GC-MS) | 第112-125页 |
6.3.4 热分解动力学分析 | 第125-134页 |
6.4 结论 | 第134-13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1页 |
7.1 结论 | 第137-140页 |
7.2 展望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0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