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MIS3至早全新世气候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1.1 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1.1.2 MIS3气候变化概述 | 第16-17页 |
1.1.3 末次盛冰期(LGM)气候变化概述 | 第17-18页 |
1.2 中国西部干旱区MIS3到早全新世植被和湖泊演化 | 第18-19页 |
1.3 孢粉–气候定量化重建研究简述 | 第19-20页 |
1.4 选题的依据和必要性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样品采集和研究方法 | 第22-3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2-25页 |
2.1.1 巴里坤盆地地质、地貌概况 | 第22-23页 |
2.1.2 巴里坤盆地现代气候特征 | 第23页 |
2.1.3 巴里坤湖概况 | 第23-24页 |
2.1.4 区域植被特征 | 第24-25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25-28页 |
2.2.1 现代粒度样品采集 | 第25页 |
2.2.2 现代花粉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2.2.3 湖泊岩芯采集 | 第26-28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8-34页 |
2.3.1 放射性碳测年方法(即14C年代) | 第28-29页 |
2.3.2 孢粉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2.3.3 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分析 | 第30页 |
2.3.4 其他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3.5 基于化石孢粉数据的气候定量重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34-56页 |
3.1 沉积岩芯年代–深度模式 | 第34-36页 |
3.2 孢粉结果 | 第36-42页 |
3.2.1 表样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3.2.2 BLK11A钻孔孢粉数据 | 第37-42页 |
3.3 XRF结果 | 第42-46页 |
3.3.1 元素性质及应用 | 第42-44页 |
3.3.2 钻孔岩芯元素分析结果 | 第44-46页 |
3.4 粒度分析结果 | 第46-50页 |
3.4.1 现代表样粒度分布频率曲线 | 第47页 |
3.4.2 钻孔岩芯端元分析结果 | 第47-49页 |
3.4.3 巴里坤湖BLK11A孔粒度端元变化特征 | 第49-50页 |
3.5 烧失量和易溶盐结果 | 第50-52页 |
3.6 基于化石孢粉的气候定量化重建 | 第52-56页 |
第四章 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湖气候环境重建 | 第56-70页 |
4.1 孢粉揭示的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区域植被演化 | 第56-58页 |
4.2 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湖湖泊演化过程 | 第58-63页 |
4.2.1 湖泊碳酸盐沉积的一般过程 | 第58-59页 |
4.2.2 巴里坤湖碳酸盐来源 | 第59-60页 |
4.2.3 巴里坤湖湖泊演化过程 | 第60-63页 |
4.3 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湖流域风化 | 第63-67页 |
4.3.0 Rb/Sr比值与化学风化关系 | 第63-64页 |
4.3.1 XRF元素扫描结果可靠性评估 | 第64页 |
4.3.2 巴里坤流域风化强度变化 | 第64-67页 |
4.4 MIS3到早全新世巴里坤湖地区气候特征小结 | 第67-70页 |
第五章 MIS3到早全新世区域气候对比 | 第70-84页 |
5.1 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已有研究对比 | 第70-74页 |
5.2 末次盛冰期到早全新世气候对比 | 第74-80页 |
5.3 巴里坤区域植被和气候变化驱动机制 | 第80-84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84-8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4-86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12页 |
图表附录 | 第112-11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