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8-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2-14页
2 公众人物隐私权概述第14-26页
    2.1 隐私权第14-17页
        2.1.1 隐私第14-15页
        2.1.2 隐私权的概念和内容第15-16页
        2.1.3 隐私权的权利属性第16-17页
    2.2 公众人物隐私权概念及特殊性第17-20页
        2.2.1 公众人物及其隐私权的概念第17-18页
        2.2.2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特殊性第18-20页
    2.3 公众人物的类型化分析第20-25页
        2.3.1 政治公众人物和社会公众人物第20-22页
        2.3.2 完全性公众人物和有限性公众人物第22-24页
        2.3.3 自愿性公众人物和非自愿性公众人物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与保护的理论分析第26-35页
    3.1 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合理界定第26-27页
        3.1.1 隐私权范围的实质第26页
        3.1.2 划分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的标准第26-27页
        3.1.3 私人事务向公共事务转化的条件第27页
    3.2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的实质和根据第27-30页
        3.2.1 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实质第27页
        3.2.2 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的根据第27-30页
    3.3 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的制衡第30-33页
        3.3.1 人格尊严与公共利益的冲突第30页
        3.3.2 人格尊严与公共利益冲突的协调第30-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4 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立法现状及反思第35-39页
    4.1 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立法现状第35-36页
        4.1.1 我国隐私权的立法现状第35-36页
        4.1.2 我国公众隐私权的立法现状第36页
    4.2 对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立法现状的反思第36-37页
        4.2.1 公众人物隐私权立法缺失第36-37页
        4.2.2 公众人物隐私权立法相对滞后第37页
        4.2.3 隐私权保护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第37页
    4.3 本章小结第37-39页
5 域外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与保护的立法考察第39-46页
    5.1 国外关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民事立法保护第39-43页
        5.1.1 美国第39-41页
        5.1.2 德国第41-42页
        5.1.3 英国第42-43页
    5.2 国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第43-45页
        5.2.1 明晰对隐私权的保护第43-44页
        5.2.2 在隐私权保护上区分公众人物与普通大众第44页
        5.2.3 区分不同类型的公众人物第44-45页
    5.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6 完善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与保护理论和立法构想第46-52页
    6.1 梳理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与保护的相关理论第46-49页
        6.1.1 明确界定公众人物的类型第46页
        6.1.2 明确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与保护的范围第46-47页
        6.1.3 公众人隐私权限制的原则第47-49页
    6.2 完善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与保护立法的建议第49-51页
        6.2.1 完善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第49-50页
        6.2.2 明确公众人物隐私权在隐私权立法中的特殊性第50页
        6.2.3 完善公众人物隐私权限制与保护相关理论第50-51页
    6.3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钛生物学性能的表面拓扑结构依赖性研究
下一篇:储存媒介与紫外线照射对多孔纯钛种植体表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