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人民生活状况论文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同富裕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导论第11-21页
    一、选题意义第11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第11-18页
    三、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9页
    五、论文可能的创新第19-21页
第一章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第21-59页
    一、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所体现的共同富裕原则第21-48页
        (一)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第21-39页
        (二)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理论与共同富裕原则的契合第39-48页
    二、关于共同富裕概念的不同解读第48-53页
        (一) 学术界关于共同富裕思想内涵的分析第48-50页
        (二)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多角度解析第50-53页
    三、共同富裕概念的生产力意蕴第53-59页
        (一) 共同富裕以生产力特定水平为实现条件第53-56页
        (二) 生产关系具备了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条件第56-59页
第二章 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式第59-73页
    一、市场经济通过激励劳动能够增加财富总量第59-66页
        (一)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第59-62页
        (二) 市场经济激励劳动的内在机制第62-66页
    二、市场经济自发运行不能带来共同富裕局面第66-73页
        (一)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财富分配与劳动异化第66-71页
        (二) 市场自发运行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源解析第71-73页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形成的二元模式第73-108页
    一、运行目标的二元:优胜劣汰与共同富裕第73-84页
        (一) 中国社会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第73-75页
        (二) 优胜劣汰导致贫富分化第75-77页
        (三)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第77-84页
    二、运行要素的二元: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第84-98页
        (一) 市场与社会主义的逐步结合过程第85-87页
        (二) 市场需要政府第87-89页
        (三) 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政府对市场作用第89-95页
        (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新型政府,净化权力运行第95-98页
    三、运行性质的二元:自发趋势与自觉目标第98-108页
        (一) 市场经济自发运行会出现两极分化第98-100页
        (二) 政治权利自觉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第100-108页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我生成的创新经济第108-137页
    一、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将提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108-113页
        (一)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促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108-111页
        (二) 社会生产力发展拓宽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111-113页
    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将提供共同富裕的能力基础第113-118页
        (一) 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实现社会整体目标第113-115页
        (二) 生产优质劳动力,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的致富能力第115-116页
        (三) 政府积极促进就业,有助于增加劳动者的致富机会第116-118页
    三、政府确定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第118-127页
        (一) 巩固公有资本地位,发挥私有资本优势第119-120页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自身共同富裕方向第120-121页
        (三) 禁止资本的市场权力侵犯政治公共权力第121-123页
        (四) 通过再分配政策,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第123-126页
        (五)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第126-127页
    四、社会主义将经历部分先富向共同富裕转变过程第127-137页
        (一) 稳步的减少直至最终消灭贫困人口现象第127-129页
        (二) 在扶植落后地区过程中形成可竞争的市场结构第129-130页
        (三)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确保农民权益不再受损害第130-137页
第五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的初步实现第137-148页
    一、小康社会是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标志性成果第137-141页
        (一) 部分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第137-139页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开拓自然界能力提高的标志第139-141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与社会关系发展的重要成果第141-144页
        (一) 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权益分配兼顾各方利益第142-143页
        (二)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先富”转向“共富”的阶段成果第143-144页
    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理想社会的持续性目标第144-148页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个体自由发展的初始条件第144-146页
        (二)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需要持续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第146-148页
结束语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4页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4-155页
后记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高等书法教育及就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浅析南宋至元山水画中云水的表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