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MIT相位测量方法研究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2.1 MIT相位测量方法第16-17页
        1.2.2 MIT信号源第17-18页
        1.2.3 MIT相位解调算法第18页
    1.3 有待解决的问题第18-19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第19-22页
第二章 MIT相位测量方法理论基础第22-32页
    2.1 生物组织的电磁特性与MIT工作频率的选择第22-23页
    2.2 MIT涡流检测原理第23-24页
    2.3 MIT基本相位测量方法第24-28页
        2.3.1 信号源第25-26页
        2.3.2 鉴相方式第26-28页
    2.4 多通道MIT数据采集系统的构成第28-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2页
第三章 基于全相位的IQ正交相位解调算法第32-48页
    3.1 MIT相位解调算法第32-37页
        3.1.1 分段FFT相位差频率估计算法第32-33页
        3.1.2 相位解调算法第33-37页
    3.2 基于全相位的IQ正交相位解调算法第37-40页
        3.2.1 全相位信号预处理第37-38页
        3.2.2 基于全相位的IQ正交相位解调算法第38-40页
        3.2.3 全相位IQ正交算法流程及复杂度分析第40页
    3.3 算法仿真与分析第40-46页
        3.3.1 高斯白噪声影响测量第41-42页
        3.3.2 非整周期采样影响测量第42-43页
        3.3.3 估频影响测量第43-44页
        3.3.4 采样点数影响测量第44页
        3.3.5 采样频率影响测量第44-45页
        3.3.6 量化误差影响测量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四章 高频率稳定度信号源的选择第48-56页
    4.1 信号源频率稳定度与系统相位漂移关系推导第48-50页
    4.2 基于不同方式的信号产生第50-52页
        4.2.1 基于DDS的信号产生第50-51页
        4.2.2 基于PLL的信号产生第51-52页
    4.3 测量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4.3.1 基本输出波形测量第52页
        4.3.2 频率稳定度测量第52-53页
        4.3.3 相位漂移测量第53-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基于电路优化的同步相位测量方法第56-68页
    5.1 同步相位测量方法第56-58页
        5.1.1 基于DDS的同步信号产生第56-57页
        5.1.2 基于乘法器的同步降频第57页
        5.1.3 同步A/D变换第57-58页
    5.2 基于电路优化的同步相位测量方法第58-65页
        5.2.1 基于整周期采样的DDS信号产生第58-61页
        5.2.2 基于有源反馈仪表放大器的信号检测第61-63页
        5.2.3 基于滤波优化设计的信号调理第63-64页
        5.2.4 基于全相位IQ正交算法的软件鉴相第64-65页
    5.3 测量结果与分析第65-67页
        5.3.1 相位线性度测量第65-66页
        5.3.2 相位噪声测量第66页
        5.3.3 相位漂移测量第66页
        5.3.4 测量结果分析第66-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多通道MIT数据采集系统实现第68-76页
    6.1 多通道MIT数据采集系统概述第68-73页
        6.1.1 多通道MIT数据采集系统框架第68-70页
        6.1.2 信号收发与CPLD控制电路设计第70-71页
        6.1.3 PC机显示界面第71-73页
        6.1.4 系统工作流程第73页
    6.2 多通道MIT数据采集系统实现第73-75页
    6.3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结束语第76-78页
    总结第76页
    展望第76-78页
致谢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作者简历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医药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