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性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3页
        1.2.1 政策传导渠道方面第10-11页
        1.2.2 政策工具方面第11-12页
        1.2.3 日本量化宽松政策的有效性方面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3-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14-16页
        1.4.1 本文的创新第14-15页
        1.4.2 本文的不足第15-16页
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第16-26页
    2.1 政策概述第16-21页
        2.1.1 定义第16页
        2.1.2 与传统货币政策的区别第16-17页
        2.1.3 政策目标第17-18页
        2.1.4 操作方式第18-19页
        2.1.5 传导机制第19-20页
        2.1.6 溢出渠道第20-21页
    2.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关理论第21-25页
        2.2.1 凯恩斯的狭义“流动性陷阱”理论第21-22页
        2.2.2 IS-LM模型下的“流动性陷阱”理论第22-23页
        2.2.3 克鲁格曼的广义“流动性陷阱”理论第23-24页
        2.2.4 “债务-通缩原理”和“金融加速器”理论第24-25页
    2.3 本章结论第25-26页
3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第26-39页
    3.1 日本首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第26-31页
        3.1.1 实施原因第26-27页
        3.1.2 主要内容第27-29页
        3.1.3 实施效果第29-31页
    3.2 日本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第31-37页
        3.2.1 实施原因第31-32页
        3.2.2 主要内容第32-35页
        3.2.3 实施效果第35-37页
    3.3 本章结论第37-39页
4 日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第39-53页
    4.1 模型的选取及实证研究思路第39页
        4.1.1 模型的选取第39页
        4.1.2 实证研究思路第39页
    4.2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第39-40页
        4.2.1 变量的选取第39-40页
        4.2.2 数据说明第40页
    4.3 数据检验第40-43页
        4.3.1 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第40-42页
        4.3.2 滞后阶数P的确定第42-43页
    4.4 Johansen协整检验第43-45页
        4.4.1 特征值轨迹检验第44页
        4.4.2 最大特征值检验第44-45页
    4.5 脉冲响应函数第45-51页
        4.5.1 日本GDP对日本M_2的脉冲响应分析第46-47页
        4.5.2 日本FER对日本M_2的脉冲响应分析第47-48页
        4.5.3 日本CPI对日本M_2的脉冲响应分析第48-49页
        4.5.4 日本EXP对日本M_2的脉冲响应分析第49-50页
        4.5.5 日本EER对日本M_2的脉冲响应分析第50-51页
        4.5.6 日本UER对日本M_2的脉冲响应分析第51页
    4.6 实证检验结论第51-53页
5 主要结论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53-58页
    5.1 主要结论第53-54页
    5.2 对我国的启示第54-58页
        5.2.1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适合我国第54-55页
        5.2.2 量化宽松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第55页
        5.2.3 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第55-56页
        5.2.4 推进汇率改革第56-57页
        5.2.5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后记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智能机顶盒的互动多媒体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移动通信上行协作多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