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类型、成因及特征 | 第17-27页 |
第一节 我国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我国影子银行的类型 | 第18-24页 |
一、银行表外业务 | 第18-21页 |
二、非银行金融机构 | 第21-24页 |
三、民间金融 | 第24页 |
第三节 我国影子银行的成因 | 第24-25页 |
一、金融创新 | 第24-25页 |
二、利率市场化 | 第25页 |
三、投资需求旺盛 | 第25页 |
四、流动性分布不平衡 | 第25页 |
第四节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 | 第25-27页 |
一、杠杆率不高,信用链条较短 | 第26页 |
二、资金多是来源于居民和企业 | 第26页 |
三、多数影子银行业务都与银行联系紧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7-40页 |
第一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经典理论 | 第27-30页 |
一、货币传导渠道 | 第27-29页 |
二、信贷传导渠道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30-32页 |
一、我国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30-31页 |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独特性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宏观影响 | 第32-36页 |
一、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减弱 | 第32-34页 |
二、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延长 | 第34-35页 |
三、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增加 | 第35页 |
四、货币政策传导的可控性下降 | 第35-36页 |
第四节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观影响 | 第36-40页 |
一、对利率传导渠道带来的影响 | 第36-37页 |
二、对银行信贷传导渠道带来的影响 | 第37-39页 |
三、对资产负债表传导渠道带来的影响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0-49页 |
第一节 模型选择及变量选取 | 第40-42页 |
一、模型选择 | 第40页 |
二、变量选取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实证分析过程 | 第42-47页 |
一、单位根检验 | 第42页 |
二、滞后阶数的确定 | 第42-43页 |
三、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 第43页 |
四、Granger因果检验 | 第43-44页 |
五、脉冲响应 | 第44-45页 |
六、方差分解 | 第45-47页 |
第三节 实证结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第49-53页 |
第一节 规范影子银行监管 | 第49-50页 |
一、完善影子银行相关法律法规 | 第49页 |
二、构建影子银行监测系统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优化调整货币政策 | 第50-53页 |
一、改进货币政策工具 | 第50-51页 |
二、改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第51-52页 |
三、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