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红豆杉概述 | 第10-12页 |
| ·紫杉醇简介 | 第12-15页 |
| ·紫杉醇的理化性质和功能 | 第12页 |
| ·紫杉醇的抗癌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 ·紫杉醇生产方法简介 | 第13-15页 |
| ·植物内生真菌概述 | 第15-19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的起源和定义 | 第16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第16-17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 | 第17-18页 |
|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18-19页 |
| ·目前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页 |
| ·论文研究内容概述 | 第19-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流程 | 第20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曼地亚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和保存 | 第22-2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 ·内生真菌分离纯化培养基 | 第22-23页 |
|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 ·菌种分离方法 | 第23页 |
| ·菌种纯化方法 | 第23页 |
| ·菌种保存方法 | 第23-2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4-28页 |
| ·曼地亚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24-26页 |
| ·讨论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曼地亚红豆杉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鉴定 | 第28-42页 |
| ·菌种活化 | 第28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活化培养基 | 第28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28页 |
| ·活化方法 | 第28页 |
| ·菌种形态学观察 | 第28-29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仪器 | 第28页 |
| ·临时装片的制作 | 第28页 |
| ·观察方法 | 第28-29页 |
| ·菌种液体培养 | 第29页 |
| ·材料 | 第29页 |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9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29页 |
| ·培养方法 | 第29页 |
| ·液体培养产物的提取 | 第29-30页 |
| ·材料 | 第29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29页 |
| ·提取方法 | 第29-30页 |
| ·提取物的检测 | 第30-31页 |
| ·材料 | 第30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30页 |
| ·试剂配制 | 第30-31页 |
| ·检测方法 | 第31页 |
| ·结果 | 第31-40页 |
|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形态学结果分析 | 第31-36页 |
|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液体培养结果 | 第36-38页 |
| ·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 TLC 检测结果 | 第38-40页 |
| ·讨论 | 第40-42页 |
| ·曼地亚红豆杉内生真菌培养讨论 | 第40页 |
| ·目前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现状 | 第40-41页 |
| ·薄层层析讨论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曼地亚红豆杉内生真菌紫杉醇产量的测定 | 第42-46页 |
| ·材料 | 第42页 |
| ·菌种 | 第42页 |
| ·培养基 | 第42页 |
| ·仪器 | 第42页 |
| ·方法 | 第42-43页 |
| ·种子液的配制 | 第42页 |
| ·菌种的液体培养 | 第42页 |
| ·液体培养产物的提取 | 第42页 |
| ·紫杉醇标准品紫外扫描 | 第42页 |
| ·紫杉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43页 |
| ·提取物的紫外检测 | 第43页 |
| ·结果 | 第43-45页 |
| ·紫杉醇标准品紫外光谱扫描图 | 第43页 |
| ·紫杉醇的标准曲线 | 第43-44页 |
| ·菌种液体培养提取物的吸光度及紫杉醇产量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产紫杉醇曼地亚红豆杉内生真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6-55页 |
| ·材料 | 第46页 |
| ·方法 | 第46页 |
| ·培养基 | 第46页 |
| ·液体培养 | 第46页 |
| ·液体培养产物的提取 | 第46页 |
| ·紫杉醇含量的测定 | 第46页 |
| ·结果 | 第46-54页 |
| ·最佳碳源的选择 | 第46-47页 |
| ·最佳氮源的选择 | 第47-48页 |
| ·最适硫酸镁浓度的选择 | 第48-49页 |
| ·最适温度的选择 | 第49-50页 |
| ·最适 pH 的选择 | 第50页 |
| ·最适接种量的选择 | 第50-51页 |
| ·最适装液量的选择 | 第51-52页 |
| ·最适培养时间的选择 | 第52页 |
| ·最适前体物质和诱导因子的选择 | 第52-53页 |
| ·条件优化后菌种紫杉醇产量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