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大跨度钢箱提篮拱桥施工控制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9页
    1.1 国内外大跨度钢拱桥的发展概述第17-20页
    1.2 钢箱提篮拱桥的特点第20页
    1.3 大跨度钢拱桥施工监控的重要性第20-21页
    1.4 大跨度拱桥施工方法概述第21-25页
        1.4.1 有支架施工法第21-22页
        1.4.2 劲性骨架施工法第22-23页
        1.4.3 悬臂施工法第23-24页
        1.4.4 转体施工法第24-25页
        1.4.5 缆索吊装施工法第25页
    1.5 大跨度钢拱桥施工计算与控制方法概述第25-27页
        1.5.1 大跨度钢拱桥施工计算方法简介第25-26页
        1.5.2 大跨度钢拱桥施工控制方法简介第26-27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大跨度钢箱提篮拱桥施工控制过程的结构行为分析第29-59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宁波轨道交通提篮拱桥的工程概况第29-31页
    2.3 施工方案第31-34页
        2.3.1 钢箱拱肋的节段划分及拼装第31-33页
        2.3.2 系梁的结构尺寸及分段浇筑第33页
        2.3.3 施工阶段的划分第33-34页
    2.4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第34-37页
        2.4.1 基底附加压应力计算第35-36页
        2.4.2 地基沉降量计算第36页
        2.4.3 地基沉降计算深度确定第36-37页
    2.5 钢箱提篮拱桥仿真计算第37-44页
        2.5.1 桥梁施工过程仿真模拟分析方法第37-38页
        2.5.2 宁波轨道交通钢箱提篮拱桥的仿真分析过程第38-44页
    2.6 监测方案第44-49页
        2.6.1 线形监测第45-46页
        2.6.2 应力监测第46-49页
        2.6.3 温度监测第49页
    2.7 局部温差对钢拱肋的影响第49-50页
    2.8 仿真计算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第50-58页
        2.8.1 线形对比第50-53页
        2.8.2 应力对比第53-58页
    2.9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大跨度钢箱提篮拱桥若干问题研究第59-71页
    3.1 引言第59页
    3.2 参数敏感性分析第59-63页
        3.2.1 挠度敏感性分析第59-61页
        3.2.2 应力敏感性分析第61-63页
    3.3 预拱度的设置第63-67页
        3.3.1 预拱度的设置原理和影响因素第63页
        3.3.2 预拱度设置的几种方法第63-65页
        3.3.3 宁波轨道交通钢箱提篮拱桥预拱度的计算第65-67页
    3.4 吊杆无应力下料长度的确定第67-70页
        3.4.1 提篮拱桥吊杆吊点标高的确定第68-69页
        3.4.2 吊杆无应力下料长度的计算第69页
        3.4.3 宁波轨道交通提篮拱桥吊杆无应力下料长度的计算第69-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吊杆成桥索力与施工张拉力的确定第71-85页
    4.1 引言第71页
    4.2 合理成桥索力的计算第71-76页
        4.2.1 弹性支撑连续梁法计算成桥索力第71-73页
        4.2.2 最小应变能法确定成桥索力第73-74页
        4.2.3 宁波轨道交通钢箱提篮拱桥成桥索力计算第74-76页
    4.3 吊杆施工张拉力的计算第76-83页
        4.3.1 影响矩阵法第77-78页
        4.3.2 吊杆施工张拉力的计算第78-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大跨度提篮拱桥吊杆索力测试研究第85-91页
    5.1 引言第85页
    5.2 吊杆索力测试方法的分类第85-87页
    5.3 频率法测索力的基本原理第87-88页
    5.4 基于修正吊杆计算长度的索力测试研究第88-90页
    5.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1-93页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91-92页
    6.2 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6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税收代位权问题研究
下一篇:燃气热电中心与尖峰锅炉联合供热模式下管网供热能力适应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