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31页 |
1.1 浮游藻类功能类群生态学特征及应用 | 第11-13页 |
1.1.1 概念及基本特性、功能类群研究历史 | 第11-12页 |
1.1.2 浮游藻类功能类群划分的应用研究 | 第12-13页 |
1.2 浮游硅藻生态学特征及应用 | 第13-19页 |
1.2.1 浮游硅藻概念,组成,特性 | 第13-14页 |
1.2.2 浮游硅藻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3 浮游硅藻在水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 第15页 |
1.2.4 水体理化因子对浮游硅藻影响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1.3 河流生境质量退化与河流健康评价 | 第19-28页 |
1.3.1 国内外河流生境质量退化趋势 | 第19-21页 |
1.3.2 河流健康评价的研究概括 | 第21-26页 |
1.3.3 硅藻在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9页 |
1.5 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 第29-31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1.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30-31页 |
第2章 赣江流域研究区域概述 | 第31-38页 |
2.1 赣江流域研究概况 | 第31-34页 |
2.1.1 流域自然地理状况 | 第31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31-32页 |
2.1.3 气候 | 第32页 |
2.1.4 水系分布 | 第32-3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2.2.1 调查断面设置 | 第34-36页 |
2.2.2 环境因子测定 | 第36页 |
2.2.3 浮游藻类样品处理 | 第36-37页 |
2.2.4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2.4 研究结果 | 第37-38页 |
2.4.1 浮游藻类调查结果 | 第37页 |
2.4.2 环境因子调查结果 | 第37-38页 |
第3章 环境因子对赣江流域浮游硅藻的影响 | 第38-50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3.2.1 数据处理 | 第38页 |
3.2.2 CCA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3.3 研究结果 | 第40-48页 |
3.3.1 物种分析 | 第40-44页 |
3.3.2 密度分析 | 第44-48页 |
3.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4章 赣江流域浮游硅藻功能类群结构研究 | 第50-62页 |
4.1 前言 | 第50-5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4.2.1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4.2.2 浮游硅藻功能类群划分 | 第51-54页 |
4.3 功能类群时空分布 | 第54-61页 |
4.3.1 不同水情期浮游硅藻功能类群分布 | 第54页 |
4.3.2 浮游硅藻功能类群空间分布 | 第54-61页 |
4.4 讨论 | 第61-62页 |
第5章 赣江流域浮游硅藻功能类群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 第62-73页 |
5.1 前言 | 第6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5.2.1 数据处理 | 第62-63页 |
5.2.2 统计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5.3 研究结果 | 第64-72页 |
5.3.1 逐步回归分析 | 第64-68页 |
5.3.2 RDA分析 | 第68-72页 |
5.4 讨论 | 第72-73页 |
第6章 浮游藻类生物指数法评价南方丰水型河流水质健康状况 | 第73-83页 |
6.1 前言 | 第73页 |
6.2 富营养化硅藻指数(TDI) | 第73-82页 |
6.2.1 富营养化硅藻指数(TDI)的历史背景 | 第73-74页 |
6.2.2 富营养化硅藻指数(TDI)评价方法 | 第74-75页 |
6.2.3 TDI水质评价结果 | 第75-82页 |
6.3 讨论 | 第82-8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7.1 结论 | 第83-84页 |
7.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