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3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9-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16-18页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城市山地公园景观空间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 | 第21-42页 |
2.1 城市山地公园相关概念 | 第21-29页 |
2.1.1 城市公园的定义 | 第21-22页 |
2.1.2 城市山地公园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3 城市山地公园景观空间的概念 | 第23-24页 |
2.1.4 城市山地公园的类型 | 第24-28页 |
2.1.5 城市山地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的区别 | 第28-29页 |
2.2 城市山地公园景观空间规划设计要素 | 第29-32页 |
2.2.1 自然景观要素 | 第30-31页 |
2.2.2 人工景观要素 | 第31页 |
2.2.3 人文景观要素 | 第31-32页 |
2.3 城市山地公园景观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32-36页 |
2.3.1 规划学与多维度结合理论 | 第32-33页 |
2.3.2 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35页 |
2.3.3 环境心理学与空间关系理论 | 第35-36页 |
2.4 其他城市山地公园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 第36-40页 |
2.4.1 城市 “生态绿肺”——厦门东坪山公园 | 第36-37页 |
2.4.2 山地运动典范——威海里口山山地公园 | 第37-38页 |
2.4.3 华夏文化凝聚——兰山山地生态公园 | 第38页 |
2.4.4 “水之艺术”精湛——德国威廉高地山地公园 | 第38-39页 |
2.4.5 经验总结 | 第39-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东宁市西山城市公园概况综述与分析 | 第42-63页 |
3.1 东宁市西山城市公园相关背景及现状分析 | 第42-45页 |
3.1.1 东宁市概况 | 第42页 |
3.1.2 西山城市公园概况 | 第42-43页 |
3.1.3 西山城市公园现状分析 | 第43-45页 |
3.2 东宁市西山城市公园景观空间释析 | 第45-51页 |
3.2.1 西山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的构成 | 第45-47页 |
3.2.2 西山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的类型 | 第47-49页 |
3.2.3 西山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的秩序 | 第49-51页 |
3.3 东宁市西山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规划设计特征 | 第51-54页 |
3.3.1 形态特征 | 第51-53页 |
3.3.2 结构特征 | 第53-54页 |
3.4 东宁市西山城市公园人的行为活动现状分析 | 第54-60页 |
3.4.1 行为活动类型与对应人群 | 第54-55页 |
3.4.2 行为活动方式与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3.4.3 山地运动需求与问卷分析 | 第57-60页 |
3.5 东宁市西山城市公园景观空间问题综述 | 第60-62页 |
3.5.1 长远生态规划不足 | 第60-61页 |
3.5.2 山地运动类型单一 | 第61页 |
3.5.3 空间功能尚未完善 | 第61页 |
3.5.4 空间与承载能力对应性欠缺 | 第61-62页 |
3.5.5 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浅薄 | 第6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东宁市西山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实践 | 第63-86页 |
4.1 西山公园规划设计目标 | 第63-64页 |
4.2 西山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 第64-68页 |
4.2.1 持续性生态恢复理念 | 第64-65页 |
4.2.2 创新性山地运动理念 | 第65页 |
4.2.3 适宜性空间功能理念 | 第65-66页 |
4.2.4 预见性空间构建理念 | 第66-67页 |
4.2.5 支撑性文化背景理念 | 第67-68页 |
4.3 东宁市西山城市公园总体设计 | 第68-72页 |
4.3.1 “一个主题、两个运动圈”的整体布局 | 第68-70页 |
4.3.2 多界别的竖向山体空间 | 第70-72页 |
4.3.3 三个层级的道路系统 | 第72页 |
4.4 东宁市西山城市公园分区设计 | 第72-78页 |
4.4.1 中心广场区 | 第74页 |
4.4.2 儿童活动区 | 第74-75页 |
4.4.3 老年活动区 | 第75-76页 |
4.4.4 生态旅游区 | 第76-77页 |
4.4.5 球类运动区 | 第77-78页 |
4.5 东宁市西山城市公园专项设计 | 第78-83页 |
4.5.1 种类优化的生态植被 | 第78-80页 |
4.5.2 集约科学的服务设施 | 第80-81页 |
4.5.3 逻辑清晰的指示系统 | 第81-82页 |
4.5.4 主次分明的亮化照明 | 第82-83页 |
4.6 东宁市西山城市公园保障性措施与未来发展 | 第83-85页 |
4.6.1 政策与法规的完善实施 | 第83-84页 |
4.6.2 山地研究的持续深入 | 第84页 |
4.6.3 空间主体的积极参与 | 第84-85页 |
4.6.4 信息媒体的全面关注 | 第8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个人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