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疗法在养老地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 1.4 研究思路 | 第12-16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4.2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 1.4.3 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30页 |
| 2.1 植物疗法概述 | 第16-21页 |
| 2.1.1 植物疗法的含义 | 第16页 |
| 2.1.2 植物疗法的分类 | 第16-17页 |
| 2.1.3 本研究中的植物疗法 | 第17-20页 |
| 2.1.4 我国植物疗法的历史久远 | 第20-21页 |
| 2.2 植物疗法的作用机制 | 第21-27页 |
| 2.2.1 静态治疗 | 第21-25页 |
| 2.2.2 动态治疗 | 第25-27页 |
| 2.3 人的感知及审美心理 | 第27-29页 |
| 2.3.1 人的感觉 | 第27-28页 |
| 2.3.2 人的知觉 | 第28页 |
| 2.3.3 人的审美 | 第28-29页 |
| 2.4 认知理论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基于植物疗法的养老地产景观设计 | 第30-46页 |
| 3.1 设计目标 | 第30-31页 |
| 3.2 设计原则 | 第31-33页 |
| 3.2.1 场地自然性 | 第31页 |
| 3.2.2 空间多样性 | 第31-32页 |
| 3.2.3 亲和舒适性 | 第32-33页 |
| 3.3 实施方式 | 第33-35页 |
| 3.3.1 基础环境中的景观设计 | 第33-34页 |
| 3.3.2 医疗环境中的景观设计 | 第34页 |
| 3.3.3 其他园林景观设计方式 | 第34-35页 |
| 3.4 选址建构 | 第35-36页 |
| 3.4.1 选址的一般原则 | 第35-36页 |
| 3.4.2 园艺疗法区域建设和空间构建 | 第36页 |
| 3.5 植物选择 | 第36-42页 |
| 3.5.1 植物疗法对身心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5.2 面向老年人的植物疗法设计应用 | 第37-38页 |
| 3.5.3 植物疗法指导下的植物选择 | 第38-42页 |
| 3.6 园路设施 | 第42-43页 |
| 3.6.1 园路设计的一般原则 | 第42页 |
| 3.6.2 无障碍设计 | 第42-43页 |
| 3.6.3 花园疗养小品设计 | 第43页 |
| 3.7 疗养园林设计要点 | 第43-46页 |
| 第四章 象山亲和源老年社区实践设计展望 | 第46-58页 |
| 4.1 象山亲和源基础景观设计 | 第46-47页 |
| 4.2 象山亲和源养老区选址 | 第47-48页 |
| 4.3 象山亲和源总体景观设计 | 第48-51页 |
| 4.4 象山亲和源基于植物疗法的景观设计 | 第51-58页 |
| 4.4.1 老年人对植物疗法的需求 | 第51-52页 |
| 4.4.2 植物疗法 | 第52-54页 |
| 4.4.3 植物设计 | 第54-58页 |
| 第五章 基于植物疗法的养老地产景观设计的未来展望 | 第58-64页 |
| 5.1 机会与挑战的分析 | 第58-61页 |
| 5.1.1 机会 | 第58-59页 |
| 5.1.2 挑战 | 第59-61页 |
| 5.2 未来发展建议 | 第61-64页 |
| 5.2.1 全龄社区适老化设计解决方案 | 第61-62页 |
| 5.2.2 强化植物疗法的实际运用 | 第62页 |
| 5.2.3 推进植物疗法试点工作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6页 |
| 6.1 结论及创新点 | 第64-65页 |
| 6.1.1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 6.1.2 创新点 | 第64-65页 |
| 6.2 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附录一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