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1-17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1-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青海建筑石材概况 | 第18-32页 |
2.1 青海概况 | 第18-24页 |
2.1.1 自然地理 | 第18-21页 |
2.1.2 人口分布 | 第21-22页 |
2.1.3 民族构成 | 第22页 |
2.1.4 宗教文化 | 第22-24页 |
2.2 石材的分类与分布 | 第24-27页 |
2.2.1 石材的地质学分类 | 第24-26页 |
2.2.2 石材的建筑学分类 | 第26页 |
2.2.3 石材的分布 | 第26-27页 |
2.3 物理性质与物理风化 | 第27-28页 |
2.3.1 岩石的物理性质 | 第27-28页 |
2.3.2 岩石的物理风化 | 第28页 |
2.4 开采与加工 | 第28-30页 |
2.5 浆砌与干砌 | 第30页 |
2.5.1 浆砌 | 第30页 |
2.5.2 干砌 | 第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传统建筑石材砌筑案例研究 | 第32-133页 |
3.1 民居 | 第32-62页 |
3.1.1 电达村碉房 | 第33-41页 |
3.1.2 塘达村碉房 | 第41-55页 |
3.1.3 年都乎古村堡 | 第55-62页 |
3.1.4 民居石材砌筑特点总结 | 第62页 |
3.2 佛寺与佛塔 | 第62-97页 |
3.2.1 尕白塔 | 第63-69页 |
3.2.2 郭麻日寺 | 第69-74页 |
3.2.3 文都寺 | 第74-84页 |
3.2.4 石乃亥寺 | 第84-90页 |
3.2.5 沙陀寺佛塔一例 | 第90-96页 |
3.2.6 佛寺与佛塔石材砌筑特点总结 | 第96-97页 |
3.3 嘛呢石堆与嘛呢石经墙 | 第97-117页 |
3.3.1 新寨嘉那嘛呢石堆 | 第97-102页 |
3.3.2 电达村石经墙 | 第102-108页 |
3.3.3 和日石经墙 | 第108-117页 |
3.3.4 嘛呢石堆、嘛呢石经墙石材砌筑特点总结 | 第117页 |
3.4 其他类型建筑 | 第117-121页 |
3.4.1 电达村水磨坊 | 第117-121页 |
3.5 传统建筑石材砌筑方法总结 | 第121-131页 |
3.5.1 建造工具的总结 | 第121-123页 |
3.5.2 砌筑方法的总结 | 第123-131页 |
3.5.3 建造习俗的总结 | 第13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4.当代建筑石材砌筑案例研究 | 第133-157页 |
4.1 新寨嘉那嘛呢游客到访中心 | 第133-138页 |
4.2 文成公主纪念馆 | 第138-143页 |
4.3 玉树州地震遗址纪念馆 | 第143-147页 |
4.4 格萨尔广场(玉树州城市规划展览馆、玉树州档案馆) | 第147-153页 |
4.5 当代案例石材砌筑方法总结 | 第153-156页 |
4.5.1 建造工具的总结 | 第154页 |
4.5.2 砌筑方法的总结 | 第154-156页 |
4.5.3 建造习俗的总结 | 第1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5.石材砌筑的对比 | 第157-169页 |
5.1 建造工具的对比 | 第157页 |
5.2 砌筑方法的对比 | 第157-166页 |
5.2.1 块石砌筑 | 第158-161页 |
5.2.2 片石砌筑 | 第161-163页 |
5.2.3 组合砌筑 | 第163-166页 |
5.3 建造习俗的对比 | 第1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6-169页 |
6.结语 | 第169-17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69-171页 |
6.2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85-186页 |
附录 | 第186-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