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1-21页 |
1.1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1.1 植物内生真菌的概念 | 第11页 |
1.1.2 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 第11-12页 |
1.1.3 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1.4 植物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 第14-15页 |
1.1.5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态学功能 | 第15-17页 |
1.2 广藿香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2.1 广藿香的生物学特征 | 第17页 |
1.2.2 广藿香的种质资源与鉴定 | 第17-18页 |
1.2.3 广藿香的青枯病与防治 | 第18-19页 |
1.3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广藿香可培养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 第21-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植物样品 | 第21页 |
2.1.2 药品试剂 | 第21页 |
2.1.3 培养基 | 第21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1 样品采集 | 第22页 |
2.2.2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2页 |
2.2.3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2-23页 |
2.2.4 内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3-24页 |
2.2.5 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3 结果 | 第25-30页 |
2.3.1 广藿香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 第25-26页 |
2.3.2 广藿香各部位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 | 第26-29页 |
2.3.3 广藿香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分析 | 第29-30页 |
2.4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藿香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 | 第32-4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3.1.1 植物样品 | 第32页 |
3.1.2 药品试剂 | 第32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2.1 样品采集 | 第33页 |
3.2.2 样品处理 | 第33页 |
3.2.3 广藿香总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3.2.4 高通量测序 | 第34页 |
3.3 结果 | 第34-40页 |
3.3.1 序列信息及OTUs数目统计 | 第34-35页 |
3.3.2 样品复杂度及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35-38页 |
3.3.3 广藿香各部位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与组成 | 第38-40页 |
3.4 讨论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广藿香内生真菌在青枯病生物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 第43-5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43页 |
4.1.2 病原菌 | 第43页 |
4.1.3 培养基 | 第43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4.2.1 青枯菌悬液的制备 | 第44页 |
4.2.2 青枯菌拮抗菌株的筛选 | 第44页 |
4.2.3 青枯菌拮抗菌株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 第44页 |
4.2.4 内生真菌防治广藿香青枯病室内盆栽试验 | 第44-45页 |
4.3 结果 | 第45-53页 |
4.3.1 具青枯菌拮抗活性广藿香内生真菌的筛选 | 第45-46页 |
4.3.2 青枯菌拮抗菌株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 第46-51页 |
4.3.3 内生真菌防治广藿香青枯病的盆栽试验结果 | 第51-53页 |
4.4 讨论 | 第53-55页 |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附录1 英文缩写语中文对照 | 第66-67页 |
附录2 部分广藿香内生真菌ITS片段测序结果 | 第6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