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1 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1.2 未来网络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6-18页 |
1.2 课题的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2页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1页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2-26页 |
第二章 信息中心网络与缓存资源管理研究概述 | 第26-42页 |
2.1 信息中心网络概述 | 第26-34页 |
2.1.1 信息中心网络体系架构综述 | 第26-29页 |
2.1.2 命名数据网络关键技术分析 | 第29-33页 |
2.1.3 命名数据网络部署及实验平台搭建情况 | 第33-34页 |
2.2 缓存资源分配与管理技术研究 | 第34-40页 |
2.2.1 缓存资源分配与管理技术的发展情况 | 第34-35页 |
2.2.2 信息中心网络的缓存资源分配与管理技术研究情况 | 第35-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基于缓存状态相关性的信息中心网络缓存决定策略 | 第42-60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43-48页 |
3.2.1 包格式 | 第43-45页 |
3.2.2 节点处理流程 | 第45-46页 |
3.2.3 网络通信系统模型 | 第46-48页 |
3.3 基于缓存状态相关性来优化缓存资源分配的ICN缓存决定策略 | 第48-51页 |
3.3.1 数据包包头字段值的数学表达形式及意义 | 第48-49页 |
3.3.2 基于缓存状态相关性的信息中心网络缓存决定策略实现 | 第49-51页 |
3.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51-59页 |
3.4.1 网络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 第51-52页 |
3.4.2 对比方案阐述 | 第52-53页 |
3.4.3 仿真性能分析 | 第53-59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59-60页 |
第四章 基于内容差异化的信息中心网络缓存资源自动分配和管理机制 | 第60-80页 |
4.1 引言 | 第60-61页 |
4.2 系统描述 | 第61-67页 |
4.2.1 网络场景描述及分析 | 第61-63页 |
4.2.2 差异化服务分类 | 第63-66页 |
4.2.3 节点缓存资源分配和管理的控制系统描述 | 第66-67页 |
4.3 内容差异化分类加权方法及节点控制模型设计 | 第67-70页 |
4.3.1 内容分类加权方法描述 | 第67页 |
4.3.2 节点控制模型设计方案 | 第67-70页 |
4.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70-77页 |
4.4.1 仿真环境和参数设置 | 第70-72页 |
4.4.2 仿真性能分析与讨论 | 第72-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五章 融合信息中心网络缓存资源技术的无线网络架构及资源分配模型 | 第80-104页 |
5.1 引言 | 第80-82页 |
5.2 融合信息中心网络缓存资源技术的无线网络架构设计 | 第82-88页 |
5.2.1 相关研究概述 | 第82-84页 |
5.2.2 融合信息中心网络缓存资源技术的无线网络架构 | 第84-87页 |
5.2.3 应用场景实例 | 第87-88页 |
5.3 基于融合信息中心网络缓存资源技术的无线网络架构的资源分配模型 | 第88-96页 |
5.3.1 异构无线网络选择问题描述 | 第88-89页 |
5.3.2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约束 | 第89-91页 |
5.3.3 异构无线网络资源分配优化模型 | 第91-96页 |
5.4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96-103页 |
5.4.1 融合信息中心网络缓存资源技术的无线网络架构性能仿真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96-98页 |
5.4.2 基于融合信息中心网络缓存资源技术的无线网络架构的资源分配模型仿真结果及性能讨论 | 第98-103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04-106页 |
6.1 论文工作归纳 | 第104-105页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05-106页 |
附录 | 第106-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