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构造运动论文

鄂尔多斯西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构造变形模式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前言第10-21页
    1.关于主要块体边界断裂的认识及对青藏高原构造变形模式的争论第10-12页
    2.关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最前缘位置的认识及存在问题第12-13页
    3.关于鄂尔多斯西南缘构造变形的认识及存在问题第13-15页
    4.论文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15-17页
    5.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量第17-21页
        5.1 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第17-19页
        5.2 主要工作量第19-21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1-29页
    1.1 前人研究工作总结第21-22页
    1.2 鄂尔多斯西南缘的地层分布特征第22-25页
    1.3 鄂尔多斯西南缘的前新生代构造活动第25-26页
    1.4 鄂尔多斯西南缘的新生代构造活动第26-28页
    1.5 鄂尔多斯西南缘的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第28页
    1.6 小结第28-29页
第二章 岐山-马召断裂新活动性的定量研究第29-63页
    2.1 岐山-马召断裂概述第29-30页
    2.2 岐山-马召断裂新的分段第30-31页
    2.3 岐山-马召断裂新活动性、断错地貌及运动性质特征研究第31-59页
        2.3.1 大庄科-邓家槽段第31-41页
        2.3.2 王马咀-阎家湾段第41-43页
        2.3.3 桑园-五眼泉段第43-48页
        2.3.4 大沟湾-田家沟第48-51页
        2.3.5 田家沟-米马台第51-56页
        2.3.6 米马台-马召第56-59页
    2.4 岐山-马召断裂与相邻断裂之间的关系第59-61页
    2.5 小结第61-63页
第三章 岐山-马召断裂晚第四纪运动学特征第63-77页
    3.1 概述第63-64页
    3.2 断裂滑动速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第64-65页
    3.3 岐山-马召断裂滑动速率的确定第65-74页
        3.3.1 殿咀子第65-66页
        3.3.2 牧羊沟第66-69页
        3.3.3 沙凹第69-73页
        3.3.4 寇家河第73-74页
    3.4 岐山-马召断裂滑动速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第74-76页
    3.5 小结第76-77页
第四章 沿块体边界断裂滑动速率分布特征及区域构造变形模式第77-90页
    4.1 概述第77-78页
        4.1.1 GPS观测数据的获取和处理第77页
        4.1.2 GPS观测对断裂滑动速率的限定第77-78页
    4.2 块体主要边界断裂的GPS速率估算第78-84页
        4.2.1 海原断裂带第78-82页
        4.2.2 六盘山断裂带第82页
        4.2.3 岐山-马召断裂第82-83页
        4.2.4 秦岭北缘断裂第83页
        4.2.5 秦岭-大别山(洛南-商丹)断裂带第83-84页
        4.2.6 银川和山西地堑系第84页
    4.3 块体主要边界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特征及区域构造变形模式第84-89页
        4.3.1 海原-六盘山-秦岭断裂系的构造转换模式第84-86页
        4.3.2 岐山-马召断裂左旋走滑的成因机制和开始时间第86-88页
        4.3.3 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最前缘位置的讨论第88页
        4.3.4 对“高原快速向东挤出模型”的启示第88-89页
    4.4 小结第89-90页
第五章 基于GPS块体模型反演对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构造变形模式的研究第90-103页
    5.1 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活动构造几何图像与运动图像基本特征第90-93页
        5.1.1 北西西向断裂的左旋走滑及逆冲运动特征第90-92页
        5.1.2 北北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特征第92页
        5.1.3 近南北向断裂的挤压逆冲运动特征第92页
        5.1.4 鄂尔多斯周缘断裂的正断运动特征第92-93页
        5.1.5 阿拉善地块内部断裂运动特征第93页
    5.2 GPS块体模型所揭示的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的构造变形模式第93-102页
        5.2.1 GPS块体模型反演的基本方法和流程第94-96页
        5.2.2 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主要断裂的运动性质和GPS速率估算第96-99页
        5.2.3 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主要块体的GPS旋转速率估算第99-101页
        5.2.4 GPS速率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的分布特征及所反映的区域构造变形第101-102页
    5.3 小结第102-103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的问题第103-105页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03-104页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04页
    6.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工作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9页
附录第119-124页
致谢第124-126页
作者简介第126页
About the Author第126-12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第127-128页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岷江上游晚更新世湖相沉积的古地震及物源分析
下一篇:黏弹应力松弛及余滑作用下余震衰减主要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