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目标跟踪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第10-12页
     ·无线传感器节点第10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第10-11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第11-12页
   ·目标跟踪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目标跟踪定义第12-13页
     ·目标跟踪中的研究主要内容第13-14页
     ·传感器网络在目标跟踪中的优势第14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第14-17页
     ·论文中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第14-15页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15-17页
第2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定位技术研究第17-35页
   ·引言第17-18页
     ·目标跟踪的网络体系结构第17-18页
     ·目标跟踪主要阶段第18页
   ·目标跟踪通信环境分析第18-24页
     ·目标跟踪运动模型可靠性分析第18-20页
     ·数据链路通信协议第20-22页
     ·监测系统睡眠唤醒机制第22-24页
   ·无线测距模型研究第24-27页
     ·RSSI的测距原理第25-26页
     ·基于跳数的测距模型第26页
     ·TOA的测距模型第26-27页
   ·无线定位模型研究第27-32页
     ·测距定位第28-31页
     ·非测距定位第31-32页
   ·无线预测模型研究第32-34页
     ·最大似然估计预测第32-33页
     ·粒子滤波预测第33-34页
   ·本章小节第34-35页
第3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目标跟踪技术研究第35-48页
   ·引言第35页
   ·网络对监测区域的覆盖第35-39页
     ·覆盖的基本概念第35-37页
     ·覆盖的节点分布第37-38页
     ·目标探测概率分析第38-39页
   ·目标跟踪节点选择第39-41页
     ·目标跟踪节点的检测第39-40页
     ·目标跟踪节点的选择流程第40-41页
   ·目标跟踪区域构建和更新第41-42页
   ·典型目标跟踪方法第42-47页
     ·目标跟踪聚类自组织方法第42-44页
     ·低延时能源有效的目标跟踪ELS算法第44-45页
     ·基于动态传送树的DCTC跟踪算法第45-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基于双层协作的动态调度目标跟踪定位第48-59页
   ·概述第48页
   ·双层协作模型第48-54页
     ·基本假设第48-49页
     ·跟踪区域的移动模型第49-50页
     ·象限逼近点的内层定位机制第50-51页
     ·方位识别的外层侦测机制第51-53页
     ·具有休眠机制的监测网络第53-54页
   ·双层协作算法第54-56页
     ·双层协作监测机制的流程第54-55页
     ·内层象限逼近的定位算法第55页
     ·外层节点侦测识别算法第55-56页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第56-58页
     ·适应性分析第56-57页
     ·能耗分析第57页
     ·轨迹定位精度分析第57-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5章 基于压缩传感技术的目标跟踪定位第59-69页
   ·概述第59页
   ·压缩传感原理第59-61页
     ·压缩传感的基本原理第59-60页
     ·压缩传感的实现过程第60-61页
   ·跟踪定位区域估计第61-66页
     ·问题建模第61-64页
     ·跟踪定位估计第64页
     ·目标跟踪定位算法第64-66页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第66-68页
     ·建立监测区域的冗余字典第66页
     ·移动目标的重构与匹配实验第66-67页
     ·移动目标定位精度分析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0页
   ·本文工作总结第69页
   ·未来工作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不平衡数据的结构化支持向量机集成方法研究
下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边缘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