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起伏面对山区机场差异沉降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理论及工程经验方法 | 第11-12页 |
1.2.2 基于实测数据的计算方法 | 第12-13页 |
1.2.3 土工离心机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西南片区高填方原始地形地貌研究 | 第16-27页 |
2.1 九寨沟机场 | 第16-18页 |
2.2 六盘水机场 | 第18-20页 |
2.3 昆明新机场 | 第20-23页 |
2.4 攀枝花机场 | 第23-25页 |
2.5 重庆新机场 | 第25-26页 |
2.6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高填方填筑体沉降数值模拟研究 | 第27-53页 |
3.1 概述 | 第27页 |
3.2 FLAC有限差分法 | 第27-28页 |
3.3 计算模型 | 第28-32页 |
3.3.1 基本假设 | 第28-29页 |
3.3.2 土的本构关系 | 第29-30页 |
3.3.3 几何分析模型 | 第30页 |
3.3.4 监测方案 | 第30-31页 |
3.3.5 数值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31-32页 |
3.4 对比模型的创建 | 第32-33页 |
3.5 试验结果 | 第33-52页 |
3.5.1 初始模型横断面计算结果 | 第35-39页 |
3.5.2 初始模型各横断面数据分析 | 第39-42页 |
3.5.3 初始模型剖面数据分析 | 第42-45页 |
3.5.4 对比模型计算结果 | 第45-52页 |
3.5.5 对比模型数据分析 | 第52页 |
3.6 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高填方斜坡离心模型试验设计 | 第53-67页 |
4.1 试验目的 | 第53页 |
4.2 试验设备及参数 | 第53-55页 |
4.3 相似理论推导 | 第55-57页 |
4.4 模型设计 | 第57-59页 |
4.4.1 模型尺寸及结构 | 第57-58页 |
4.4.2 粒径效应与几何尺寸效应的问题 | 第58-59页 |
4.5 模型材料及重塑方式 | 第59-60页 |
4.6 误差分析 | 第60-62页 |
4.6.1 离心机启动和制动引起的传感器误差 | 第60-61页 |
4.6.2 模型边界效应所引起的传感器误差 | 第61-62页 |
4.7 量测传感器及布置 | 第62-63页 |
4.7.1 位移传感器 | 第62页 |
4.7.2 土压力传感器 | 第62-63页 |
4.8 模型制作及安装 | 第63-65页 |
4.8.1 准备工作 | 第63-64页 |
4.8.2 填筑模型 | 第64-65页 |
4.8.3 模型箱的安装 | 第65页 |
4.9 试验加载及量测 | 第65-67页 |
第5章 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83页 |
5.1 模型后处理 | 第67-69页 |
5.1.1 密度变化 | 第67-69页 |
5.1.2 含水率变化 | 第69页 |
5.2 地表变形时间 | 第69-71页 |
5.3 模型底部土压力的初步讨论 | 第71-72页 |
5.4 沉降数据分析 | 第72-82页 |
5.4.1 总体差异沉降数据分析 | 第72-75页 |
5.4.2 平滑斜坡上部填筑体差异沉降分析 | 第75-76页 |
5.4.3 弧面上部填筑体差异沉降分析 | 第76页 |
5.4.4 内部标志点差异沉降分析 | 第76-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填筑体差异沉降研究及工程类比 | 第83-94页 |
6.1 沉降预测研究 | 第83-90页 |
6.1.1 沉降计算的理论方法 | 第83-85页 |
6.1.2 沉降计算的经验方法 | 第85-86页 |
6.1.3 数值模拟结果拟合公式 | 第86-88页 |
6.1.4 物理模拟实验修订公式 | 第88-90页 |
6.2 工程类比 | 第90-92页 |
6.3 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