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公路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结构性能及其试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3-20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3-14页
        1.1.2 反射裂缝现状及其形成与扩展第14-16页
        1.1.3 防治反射裂缝的措施第16-17页
        1.1.4 应力吸收层第17-19页
        1.1.5 改性沥青混合料应力吸收层第19-2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0-21页
        1.2.2 国内研究情况第21-22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3.2 研究方法第23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25页
        1.4.1 研究目的第23-24页
        1.4.2 研究意义第24-25页
第2章 应力吸收层作用机理分析第25-57页
    2.1 反射裂缝产生机理第25-28页
    2.2 断裂理论简介第28-35页
        2.2.1 研究方法的确定第28-29页
        2.2.2 断裂力学简介第29-30页
        2.2.3 裂缝的开裂形式第30-33页
        2.2.4 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准则第33-35页
    2.3 计算假设与有限元模型建立第35-37页
        2.3.1 计算假设第35页
        2.3.2 模型建立第35-37页
    2.4 计算结果分析第37-42页
        2.4.1 反射裂缝对面层结构内部应力的影响第37-39页
        2.4.2 应力吸收层模量对裂缝尖端应力的影响第39-40页
        2.4.3 面层模量对裂缝尖端应力的影响第40-42页
    2.5 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及强度理论第42-49页
        2.5.1 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类型第42-46页
        2.5.2 沥青混合料结构强度理论及强度影响因素第46-49页
    2.6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的强度机理第49-52页
        2.6.1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特点第49页
        2.6.2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第49-50页
        2.6.3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应具备的的路用性能第50-52页
    2.7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关键第52-54页
        2.7.1 沥青和矿料性质第52-53页
        2.7.2 矿料级配和空隙率第53-54页
        2.7.3 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第54页
    2.8 本章小结第54-57页
第3章 材料选择标准及混合料配比设计第57-101页
    3.1 矿料第57-60页
        3.1.1 细集料第57-59页
        3.1.2 填料第59-60页
    3.2 沥青结合料选择方法第60-64页
        3.2.1 针入度分级和粘度分级第60-61页
        3.2.2 SHRP沥青结合料路用性能分级第61-64页
    3.3 辽宁地区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使用性能分区研究第64-71页
        3.3.1 辽宁省应力吸收层沥青气候适应性分析第64-69页
        3.3.2 试验路应力吸收层沥青性能PG分级和沥青等级的确定第69-70页
        3.3.3 我国沥青技术标准和PG分级在辽宁省的对比分析第70-71页
    3.4 试验路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的选择第71-79页
        3.4.1 常规试验评价应力吸收层沥青第71页
        3.4.2 按PG分级评价应力吸收层沥青第71-77页
        3.4.3 测力延度试验第77-78页
        3.4.4 确定应力吸收层沥青结合料第78-79页
    3.5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第79-99页
        3.5.1 矿料级配设计研究第79-86页
        3.5.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第86-99页
    3.6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第4章 试验路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第101-125页
    4.1 应力吸收层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研究第101-111页
        4.1.1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分析第102-104页
        4.1.2 试验路应力吸收层厚度的确定第104-111页
    4.2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第111-113页
    4.3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研究第113-115页
    4.4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第115-121页
        4.4.1 疲劳的研究现状第115-116页
        4.4.2 选择疲劳试验方法第116-117页
        4.4.3 疲劳试验结果第117-121页
    4.5 应力吸收层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第121-123页
        4.5.1 试验方法选择第121页
        4.5.2 冻融劈裂试验第121-123页
    4.6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5章 试验路的铺筑与观测第125-133页
    5.1 工程简介及试验路方案第125页
    5.2 生产配比调整第125-126页
    5.3 生产质量控制第126-127页
    5.4 施工工艺第127-130页
        5.4.1 原路面的处理第127页
        5.4.2 拌和第127-128页
        5.4.3 运输第128页
        5.4.4 摊铺第128-129页
        5.4.5 碾压第129页
        5.4.6 温度控制第129页
        5.4.7 气温和天气第129-130页
    5.5 试验路观测第130-131页
    5.6 技术适用空间第131页
    5.7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35页
    6.1 结论第133页
    6.2 展望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从事科研情况第141-142页
    一、发表的论文第141-142页
    二、负责或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冷弯方矩形管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
下一篇:HG785D钢低温热变形行为研究及热矫直过程有限元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