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必要性 | 第10页 |
1.1.2 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问题突出 | 第10页 |
1.1.3 住房保障模式转型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5.1 文献综述法 | 第12-13页 |
1.5.2 实证分析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2.1 保障性住房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1.1 中低收入阶层 | 第14页 |
2.1.2 保障性住房 | 第1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2.1 福利经济学 | 第14-15页 |
2.2.2 公平分配理论 | 第15页 |
2.3 国内外相关实践与研究 | 第15-19页 |
2.3.1 国外公共住宅建设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3.2 国外实践综述 | 第16-17页 |
2.3.2.1 新加坡的公共组屋建设 | 第16页 |
2.3.2.2 香港新城“公屋”开发 | 第16-17页 |
2.3.2.3 日本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17页 |
2.3.3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2.3.3.1 规划理念和定性研究 | 第17-18页 |
2.3.3.2 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 第18-19页 |
2.4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城市保障性住房历程与现状 | 第20-30页 |
3.1 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3.2 南京市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3.2.1 2002年-2007年,保障性住房逐步重视阶段 | 第21-23页 |
3.2.1.1 廉租房 | 第21-22页 |
3.2.1.2 经济适用房 | 第22-23页 |
3.2.1.3 限价商品房 | 第23页 |
3.2.2 2008年-2010年,保障性住房大规模建设阶段 | 第23页 |
3.3 南京市保障性住房现状 | 第23-25页 |
3.3.1 保障性住房分布不均匀 | 第23-24页 |
3.3.2 保障性住房建设偏离主城区 | 第24页 |
3.3.3 保障性住房向大型化发展 | 第24页 |
3.3.4 已建保障性住房以安置房为主 | 第24-25页 |
3.4 保障性住房现状问题分析 | 第25-26页 |
3.4.1 政绩考核制度中社会功能评价的缺失 | 第25页 |
3.4.2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缺失 | 第25-26页 |
3.5 小结 | 第26-30页 |
第四章 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给预测的实证研究 | 第30-44页 |
4.1 保障性住房供给预测的相关影响因素 | 第30页 |
4.2 南京市保障性住房供给预测 | 第30-41页 |
4.2.1 变量定义 | 第30-32页 |
4.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2-33页 |
4.2.3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33-34页 |
4.2.4 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的构建 | 第34-35页 |
4.2.5 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的检验 | 第35-37页 |
4.2.5.1 拟合度评价 | 第35页 |
4.2.5.2 显著性检验 | 第35-37页 |
4.2.6 邹氏检验 | 第37-39页 |
4.2.6.1 参数稳定性检验 | 第38-39页 |
4.2.6.2 截距和斜率检验 | 第39页 |
4.2.7 灰色预测模型GM(1,1) | 第39-41页 |
4.3 小结 | 第41-44页 |
第五章 城市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政策建议 | 第44-48页 |
5.1 充分发挥政策的调控职能 | 第44页 |
5.2 加快保障性住房融资平台建设 | 第44-45页 |
5.3 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品质 | 第45页 |
5.4 降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成本 | 第45-46页 |
5.5 完善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模式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第48-50页 |
6.1 结论 | 第48页 |
6.2 不足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54-5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