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提出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8页 |
第2章 相关知识介绍 | 第18-32页 |
2.1 疲劳驾驶知识 | 第18-23页 |
2.1.1 疲劳驾驶定义 | 第18页 |
2.1.2 疲劳驾驶表征 | 第18-19页 |
2.1.3 疲劳检测算法方法 | 第19-23页 |
2.2 彩色空间 | 第23-25页 |
2.2.1 RGB彩色空间 | 第24页 |
2.2.2 YUV彩色空间 | 第24页 |
2.2.3 YCbCr彩色空间 | 第24-25页 |
2.3 系统的硬件开发平台 | 第25-28页 |
2.3.1 ICETEK-DM6437-B开发平台 | 第25-26页 |
2.3.2 视频输入设备 | 第26页 |
2.3.3 视频输出设备 | 第26-27页 |
2.3.4 视频输入/输出接口 | 第27页 |
2.3.5 XDS560仿真器 | 第27-28页 |
2.4 系统的软件开发环境CCS | 第28页 |
2.5 DSP/BIOS实时操作系统 | 第28-30页 |
2.5.1 DSP/BIOS的组成 | 第29页 |
2.5.2 DSP/BIOS的线程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算法研究与仿真 | 第32-52页 |
3.1 图像滤波 | 第32-37页 |
3.1.1 均值滤波 | 第32-33页 |
3.1.2 中值滤波 | 第33-34页 |
3.1.3 拉普拉斯滤波 | 第34-36页 |
3.1.4 各种滤波方法的比较 | 第36-37页 |
3.2 图像的增强 | 第37-43页 |
3.2.1 灰度拉伸 | 第38页 |
3.2.2 灰度调整算法 | 第38-39页 |
3.2.3 直方图均衡化 | 第39-41页 |
3.2.4 直方图规定化 | 第41-42页 |
3.2.5 图像增强方法对比 | 第42-43页 |
3.3 人脸检测 | 第43-46页 |
3.3.1 基于肤色的人脸检测 | 第43-44页 |
3.3.2 最大类间方差阈值 | 第44-45页 |
3.3.3 人脸检测算法比较与选择 | 第45-46页 |
3.4 人眼状态检测 | 第46-49页 |
3.4.1 Hough找圆法 | 第46-47页 |
3.4.2 几何特征法 | 第47-48页 |
3.4.3 自适应阈值分割法 | 第48-49页 |
3.4.4 眼睛状态检测算法比较与选择 | 第49页 |
3.5 疲劳判定 | 第49-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与系统实现 | 第52-70页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52-55页 |
4.1.1 系统的软件结构设计 | 第53-54页 |
4.1.2 系统的程序的开发流程 | 第54-55页 |
4.2 系统的硬件实现 | 第55-58页 |
4.2.1 视频处理前端VPFE | 第56-57页 |
4.2.2 图像处理缓冲区 | 第57页 |
4.2.3 视频处理后端VPBE | 第57-58页 |
4.3 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58-69页 |
4.3.1 前言 | 第58-59页 |
4.3.2 DSP/BIOS的静态配置 | 第59-60页 |
4.3.3 图像预处理模块 | 第60-61页 |
4.3.4 目标检测模块 | 第61-67页 |
4.3.5 疲劳判断模块 | 第67-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调试与结果 | 第70-74页 |
5.1 系统调试的软件环境和硬件设备 | 第70-71页 |
5.2 系统判别率 | 第71页 |
5.3 部分系统效果图 | 第71-73页 |
5.4 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