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主要贡献 | 第11-12页 |
1.5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2.1 传统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 | 第13-15页 |
2.2 文化与区域关系方面的研究 | 第15-17页 |
2.3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研究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遗产保护区区域非均衡发展 | 第19-37页 |
3.1 相关问题探讨 | 第19-23页 |
3.1.1 遗产与遗产资源 | 第19-20页 |
3.1.2 遗产保护区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3.1.3 区域中的遗产 | 第21-22页 |
3.1.4 文化遗产的公共品性质 | 第22-23页 |
3.2 遗产保护区区域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 | 第23-26页 |
3.2.1 遗址密集区与遗址周边范围发展状况差异 | 第23-24页 |
3.2.2 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利益关注度背离 | 第24-25页 |
3.2.3 遗产地居民在遗产开发中受益程度低 | 第25-26页 |
3.3 遗产保护区区域非均衡发展深层原因剖析 | 第26-36页 |
3.3.1 遗产保护与开发面临两难选择 | 第26-31页 |
3.3.2 文化遗产的外部性产生区域发展差异 | 第31-34页 |
3.3.3 二元结构理论与遗产保护区非均衡发展 | 第34-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遗产保护对遗产保护区非均衡发展问题的破解——以汉阴凤堰梯田为例 | 第37-62页 |
4.1 汉阴凤堰梯田遗存构成 | 第37-40页 |
4.1.1 古梯田 | 第37-38页 |
4.1.2 文物建筑 | 第38-39页 |
4.1.3 清代堰渠 | 第39页 |
4.1.4 可移动文物 | 第39页 |
4.1.5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9-40页 |
4.2 汉阴凤堰梯田所在地区域发展差异主要表现 | 第40-45页 |
4.2.1 基础设施落后 | 第40-41页 |
4.2.2 居民就业困难 | 第41-42页 |
4.2.3 保护投入欠缺 | 第42-43页 |
4.2.4 区域政策缺乏 | 第43-44页 |
4.2.5 小结 | 第44-45页 |
4.3 汉阴凤堰梯田文化价值与文化资本分析 | 第45-51页 |
4.3.1 基于文化遗产性质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 | 第45-47页 |
4.3.2 基于农业景观特质的传统农业文化价值 | 第47-48页 |
4.3.3 基于凤堰地区客居历史的移民文化价值 | 第48页 |
4.3.4 基于文化传承理念的非物质文化价值 | 第48-49页 |
4.3.5 凤堰梯田与文化资本分析 | 第49-51页 |
4.4 汉阴凤堰梯田文化价值利用对区域非均衡发展问题的破解路径 | 第51-58页 |
4.4.1 制定保护利用规划 | 第51-52页 |
4.4.2 发掘客居文化价值 | 第52-54页 |
4.4.3 构建文化生态体验区 | 第54-56页 |
4.4.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56-58页 |
4.5 汉阴凤堰梯田遗产保护破解区域非均衡发展实施效果评估 | 第58-62页 |
4.5.1 遗址本体安全方面 | 第58页 |
4.5.2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 第58-59页 |
4.5.3 旅游业发展方面 | 第59页 |
4.5.4 经济发展方式方面 | 第59页 |
4.5.5 小结 | 第59-62页 |
第五章 遗产保护同区域均衡发展模式应用推广——以龙岗寺遗址为例 | 第62-68页 |
5.1 龙岗寺遗址遗存构成及价值评估 | 第62-65页 |
5.1.1 龙岗寺遗址遗存内容 | 第62-63页 |
5.1.2 龙岗寺遗址及其所在区域文化价值分析 | 第63-65页 |
5.2 龙岗寺遗址与区域均衡发展前景展望 | 第65-68页 |
5.2.1 保证遗址本体安全 | 第65-66页 |
5.2.2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 第66-68页 |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8-70页 |
1. 结论 | 第68-69页 |
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