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皖北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5页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第15-16页
    1.3 研究意义第16页
    1.4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16-18页
        1.4.1 文献搜集整理第16页
        1.4.2 实地调研法第16-17页
        1.4.3 案例分析法第17页
        1.4.4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1页
        1.5.1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第18-19页
        1.5.2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综述第19-20页
        1.5.3 相关研究述评与启示第20-21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1-26页
    2.1 乡村景观概念的阐述第21-23页
        2.1.1 景观第21页
        2.1.2 乡村第21页
        2.1.3 乡村景观第21-22页
        2.1.4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与分类第22-23页
    2.2 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政策基础第23-26页
        2.2.1 区域规划理论第23-24页
        2.2.2 景观美学理论第24页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第24页
        2.2.4 镇村绿地系统规划第24-25页
        2.2.5 乡村旅游理论第25-26页
第三章 皖北地区乡村景观现状情况第26-51页
    3.1 区域范围第26页
    3.2 基本概况第26-30页
        3.2.1 自然地理第26-28页
        3.2.2 社会经济第28页
        3.2.3 气候植被第28-29页
        3.2.4 历史文化第29-30页
    3.3 生态环境景观现状情况第30-38页
        3.3.1 水系景观第30-34页
        3.3.2 植物景观第34-35页
        3.3.3 生态廊道第35-38页
        3.3.4 地形(煤矿塌陷区)第38页
    3.4 农业生产景观现状情况第38-44页
        3.4.1 农业生产景观总体格局第39页
        3.4.2 农业生产景观生态第39-42页
        3.4.3 农业生产景观风貌第42-44页
    3.5 乡村聚落景观现状情况第44-51页
        3.5.1 乡村聚落格局第44-46页
        3.5.2 乡村聚落风貌第46-51页
第四章 皖北乡村景观规划对策研究第51-72页
    4.1 总体目标第51页
    4.2 生态环境规划对策第51-59页
        4.2.1 营造水系景观第51-53页
        4.2.2 营造植物景观第53-54页
        4.2.3 构建生态廊道第54-59页
        4.2.4 恢复受损地形(煤矿塌陷区治理)第59页
    4.3 农业生产景观规划对策第59-63页
        4.3.1 农田景观开发第60-61页
        4.3.2 建设休闲观光园第61-62页
        4.3.3 完善农田林网第62-63页
    4.4 乡村聚落景观规划对策第63-72页
        4.4.1 实施村庄布点规划第64-65页
        4.4.2 营造优质乡村聚落风貌第65-72页
第五章 案例分析——阜阳市田楼行政村景观规划设计第72-84页
    5.1 现状分析第72-74页
        5.1.1 区位交通第72-73页
        5.1.2 生态环境第73页
        5.1.3 农业生产第73页
        5.1.4 乡村聚落第73-74页
    5.2 规划理念第74-75页
    5.3 生态环境景观规划第75页
        5.3.1 村域水体整治第75页
        5.3.2 村域植被绿化第75页
        5.3.3 村域绿道系统第75页
    5.4 农业生产景观规划第75-76页
        5.4.1 规划重点第75页
        5.4.2 规划布局第75-76页
    5.5 乡村聚落景观规划第76-82页
        5.5.1 村庄布点规划第76-77页
        5.5.2 中心村风貌营造第77-82页
    5.6 存在不足第82-8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6.1 结论第84页
    6.2 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BPVD制备Fe基ODS合金的Y、Ti微合金化研究
下一篇:CO2激光差频产生太赫兹辐射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