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 中药多糖的发展 | 第13-14页 |
2 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机制 | 第14页 |
3 中药多糖对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第14-17页 |
3.1 对免疫器官指数的作用 | 第14页 |
3.2 对T、B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4-15页 |
3.3 激活补体系统和巨噬细胞系统 | 第15页 |
3.4 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5-16页 |
3.5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16页 |
3.6 诱生肿瘤坏死因子(TNF) | 第16页 |
3.7 对自由基反应的影响 | 第16-17页 |
4 多糖免疫调节机理 | 第17-18页 |
4.1 多糖对钙离子的影响 | 第17页 |
4.2 多糖对cAMP、cGMP系统的影响 | 第17页 |
4.3 多糖对NO的影响 | 第17-18页 |
5 单味多糖和复方多糖的对比 | 第18-19页 |
6 中药多糖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第19页 |
6.1 安全性 | 第19页 |
6.2 稳定性 | 第19页 |
7 中药多糖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高纯中药复方多糖对鸡新城疫疫苗抗体滴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影响 | 第21-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21页 |
1.2 试验动物 | 第21-22页 |
1.3 试验设计和采样 | 第22页 |
1.4 样品分析 | 第22页 |
1.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4页 |
2.1 不同组新城疫抗体的动态变化 | 第22-23页 |
2.2 不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的动态变化 | 第23-24页 |
3 讨论 | 第24-25页 |
4 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高纯中药复方多糖对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26-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26页 |
1.2 其他药物及疫苗 | 第26页 |
1.3 试验动物 | 第26页 |
1.4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2 样品分析 | 第27页 |
2.1 红细胞 C3 b受体花环率测定 | 第27页 |
2.2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E-IC)花环率测定 | 第27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3.1 不同药物对雏鸡E-C3bR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 不同药物对雏鸡红细胞免疫复合物(E-IC)的影响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30页 |
5 结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高纯中药复方多糖不同给药途径对鸡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 第31-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1.2 试验动物 | 第31-32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1.4 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 | 第32页 |
1.5 淋巴细胞转化率的计算 | 第32页 |
1.6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2页 |
2 试验结果 | 第32-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五章 高纯中药复方多糖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 第36-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36页 |
1.2 实验药物 | 第36页 |
1.3 方法 | 第36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页 |
2.1 口服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第37页 |
2.2 腹腔注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第37页 |
3 结论 | 第37-38页 |
第六章 高纯中药复方多糖安全性研究 | 第38-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1.1 材料 | 第38页 |
1.2 方法 | 第38-40页 |
2 结果 | 第40-42页 |
2.1 全身主动过敏试验 | 第40-41页 |
2.2 溶血性试验 | 第41页 |
2.3 热源性试验 | 第41页 |
2.4 肌肉刺激性试验 | 第41-42页 |
3 分析与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七章 高纯中药复方多糖稳定性研究 | 第43-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43页 |
1.2 试验试剂 | 第43页 |
1.3 试验仪器 | 第43页 |
1.4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2 多糖稳定性试验 | 第44-45页 |
2.1 温度对高纯中药复方多糖的影响 | 第44页 |
2.2 光对高纯中药复方多糖的影响 | 第44页 |
2.3 氧化剂对高纯中药复方多糖的影响 | 第44页 |
2.4 还原剂对高纯中药复方多糖的影响 | 第44-45页 |
2.5 pH对高纯中药复方多糖的影响 | 第45页 |
2.6 添加剂对高纯中药复方多糖多糖的影响 | 第4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3.1 多糖含量测定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5页 |
3.2 高纯中药复方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3.3 温度对高纯中药复方多糖的影响结果 | 第46页 |
3.4 光对高纯中药复方多糖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 氧化剂和还原剂对高纯复方多糖的影响结果 | 第47页 |
3.6 pH 对高纯中药复方多糖的影响结果 | 第47页 |
3.7 添加剂对高纯中药复方多糖的影响 | 第47-48页 |
4 结论 | 第48-49页 |
全文结论 | 第49页 |
创新点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