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恒星活动的X射线观测 | 第16-22页 |
1.1.1 恒星单体演化过程中产生的X射线辐射 | 第16-19页 |
1.1.2 恒星集体的X射线辐射 | 第19-22页 |
1.2 研究各种尺度下恒星活动的X射线表现的意义 | 第22-25页 |
1.3 本论文选取的目标及其观测的优势 | 第25-26页 |
1.4 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 第26-27页 |
1.5 X射线数据的一般处理过程 | 第27-31页 |
1.5.1 用于图像分析的X射线图像的处理过程 | 第28页 |
1.5.2 X射线点源探测 | 第28-29页 |
1.5.3 X射线能谱的抽取 | 第29-31页 |
第二章 超新星遗迹N11L的Chandra观测 | 第31-47页 |
2.1 N11L的背景知识 | 第31-32页 |
2.2 观测数据与处理过程 | 第32-34页 |
2.2.1 Chandra X射线观测 | 第32-34页 |
2.2.2 CTIO 4米望远镜的MOSAIC图像 | 第34页 |
2.3 N11L的光学与X射线辐射分布 | 第34-35页 |
2.4 N11L的X射线能谱分析 | 第35-40页 |
2.5 讨论 | 第40-45页 |
2.5.1 所选的遗迹区域中的X射线辐射体的物理性质 | 第40-43页 |
2.5.2 N11L所处的不均匀的介质环境 | 第43-44页 |
2.5.3 对X射线能谱分析的亚大麦哲伦星云丰度的拟合结果的讨论 | 第44-45页 |
2.6 要点总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NGC 602中的小质量年轻恒星的X射线辐射 | 第47-71页 |
3.1 背景知识 | 第47-51页 |
3.2 观测数据与处理过程 | 第51-57页 |
3.2.1 NGC 602a内探测到的点源 | 第51-53页 |
3.2.2 弥漫X射线辐射 | 第53-57页 |
3.3 NGC 602a内大质量恒星的X射线辐射 | 第57-59页 |
3.4 NGC 602a内弥漫X射线辐射的起源 | 第59-63页 |
3.4.1 星风泡的弥漫辐射? | 第59-61页 |
3.4.2 子星团1:来自主序前星的X射线辐射 | 第61-63页 |
3.4.3 子星团2:来自Ⅰ类初期恒星体的辐射 | 第63页 |
3.5 讨论与要点总结 | 第63-64页 |
3.6 视场内探测到的点源的在其它波段的对应体 | 第64-71页 |
3.6.1 点源1和点源8 | 第65页 |
3.6.2 点源3:QSOJ012930-733311以及对中性氢吸收柱密度的估计 | 第65页 |
3.6.3 点源4 | 第65-66页 |
3.6.4 点源5 | 第66-68页 |
3.6.5 点源6 | 第68页 |
3.6.6 点源7 | 第68-69页 |
3.6.7 点源9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漩涡星系M101中三个巨HⅡ区中的热气体的X射线分析 | 第71-91页 |
4.1 背景知识 | 第71-73页 |
4.2 使用的观测数据与处理过程 | 第73-77页 |
4.3 数据分析结果 | 第77-84页 |
4.3.1 辐射的空间分布 | 第77-80页 |
4.3.2 X射线能谱分析 | 第80-84页 |
4.4 讨论 | 第84-90页 |
4.4.1 巨H Ⅱ区的超泡解释 | 第84-86页 |
4.4.2 NGC 5471B:骇新星遗迹7 | 第86-88页 |
4.4.3 NGC 5462视场内的点源CXO J140353.83+542157.2 | 第88-90页 |
4.5 三个巨H Ⅱ区的X射线分析的工作总结与最终结论 | 第90-91页 |
全文总结 | 第9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23页 |
致谢 | 第123-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7-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