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语 | 第14-16页 |
前言 | 第16-21页 |
一、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不同时期CIED植入的安全性研究 | 第21-44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21-32页 |
1.1.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1.1.2 研究方法 | 第22-32页 |
1.1.3 研究终点 | 第32页 |
1.1.4 统计学分析 | 第32页 |
1.2 结果 | 第32-36页 |
1.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第32页 |
1.2.2 患者冠脉病变特征、起搏器植入病因及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比较 | 第32-33页 |
1.2.3 患者器械植入类型和手术时间的比较 | 第33-34页 |
1.2.4 三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 第34-35页 |
1.2.5 三组患者围术期及随访期间囊袋感染、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 第35页 |
1.2.6 发生出血患者与未发生出血患者临床情况比较 | 第35-36页 |
1.3 讨论 | 第36-43页 |
1.3.1 药物支架术后DAPT持续时间 | 第36-40页 |
1.3.2 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血管内皮愈合 | 第40页 |
1.3.3 第二代及新型药物洗脱支架与研究分组 | 第40-41页 |
1.3.4 肝素桥接治疗、DAPT及囊袋出血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1.3.5 研究结论局限性 | 第42-43页 |
1.4 小结 | 第43-44页 |
二、紧急CIED植入围术期替罗非班桥接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 第44-57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44-46页 |
2.1.1 入选标准 | 第44-45页 |
2.1.2 排除标准 | 第45页 |
2.1.3 相关说明 | 第45页 |
2.1.4 研究方法 | 第45页 |
2.1.5 手术方法 | 第45页 |
2.1.6 研究终点 | 第45-46页 |
2.1.7 出血和血肿情况相关说明 | 第46页 |
2.1.8 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 | 第46页 |
2.2 结果 | 第46-52页 |
2.2.1 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 | 第46-47页 |
2.2.2 患者冠脉病变特征及支架植入情况 | 第47页 |
2.2.3 患者起搏器植入病因及器械植入类型及凝血功能情况 | 第47-48页 |
2.2.4 替罗非班桥接治疗时间,手术时长及囊袋出血情况 | 第48-52页 |
2.2.5 患者围术期及随访3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第52页 |
2.3 讨论 | 第52-55页 |
2.3.1 支架内血栓与紧急CIED植入 | 第52-53页 |
2.3.2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 | 第53-54页 |
2.3.3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桥接治疗 | 第54-55页 |
2.3.4 研究结论及不足 | 第55页 |
2.4 小结 | 第55-57页 |
三、单一抗血小板治疗患者CIED围术期不同抗栓策略的临床研究 | 第57-69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57-58页 |
3.1.1 入选标准 | 第57页 |
3.1.2 排除标准 | 第57页 |
3.1.3 相关说明 | 第57页 |
3.1.4 研究方法 | 第57-58页 |
3.1.5 手术方法及观察指标 | 第58页 |
3.1.6 统计学分析 | 第58页 |
3.2 结果 | 第58-61页 |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第58-59页 |
3.2.2 三组患者起搏器病因构成,起搏器类型和手术时间的比较 | 第59页 |
3.2.3 三组患者围术期及随访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比较 | 第59-61页 |
3.2.4 三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囊袋感染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 第61页 |
3.2.5 发生出血组与未发生出血患者临床情况比较 | 第61页 |
3.3 讨论 | 第61-68页 |
3.3.1 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 第61-66页 |
3.3.2 阿司匹林与CIED植入 | 第66-67页 |
3.3.3 肝素桥接治疗 | 第67页 |
3.3.4 围术期囊袋出血的危险因素 | 第67-68页 |
3.3.5 研究结论及其局限性 | 第68页 |
3.4 小结 | 第68-69页 |
全文结论 | 第69-7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9-90页 |
附录 | 第90-96页 |
综述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围术期抗凝、抗栓药物的管理 | 第96-119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06-119页 |
致谢 | 第119-120页 |
个人简历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