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21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0-11页 |
| ·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 ·框架理论 | 第11-18页 |
| ·议程设置理论 | 第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内容分析法 | 第18-19页 |
| ·维测量框架法 | 第19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19页 |
| ·定性分析法 | 第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2 《纽约时报》上海世博会报道总体框架的建构分析 | 第21-31页 |
| ·《纽约时报》上海世博会报道总体框架的统计概况 | 第21-22页 |
| ·《纽约时报》上海世博会报道总体框架的建构特点 | 第22-31页 |
| ·报道基调:以负面为主 | 第23-24页 |
| ·报道议题:集中于政治和经济方面 | 第24-27页 |
| ·报道基调与报道议题的交叉分析:在利益及观念方面的冲突影响报道倾向性 | 第27页 |
| ·报道手法:根据主观意向重构客观事实 | 第27-30页 |
| ·报道数量:忽视展览推进进程 | 第30-31页 |
| 3 《纽约时报》上海世博会报道二维框架的建构分析 | 第31-43页 |
| ·全方位的时空报道,框架丰富 | 第31-33页 |
| ·框架变化符合媒体报道的一般规律 | 第33-34页 |
| ·时间框架上从"过去"到"未来" | 第33页 |
| ·空间框架上从微观到宏观 | 第33-34页 |
| ·时间框架不同阶段的议题设置 | 第34-37页 |
| ·对"过去"框架的建构上侧重对积习的整治 | 第34-35页 |
| ·对"现在"框架的建构游离于上海世博会现场 | 第35-36页 |
| ·对"未来"框架的建构侧重于显示上海世博会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 ·空间框架不同范围的议题设置 | 第37-41页 |
| ·对"个人"框架的建构上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 | 第37-38页 |
| ·对"社区"框架的建构主要着眼于负面报道 | 第38-39页 |
| ·对"区域"框架的建构上重筹备轻影响 | 第39-40页 |
| ·对"国家"框架的建构上表现出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刻板印象 | 第40页 |
| ·对"国际"框架的建构上忽视上海世博会的国际影响 | 第40-41页 |
| ·侧重非核心交叉框架的建构 | 第41-43页 |
| 4 基于《纽约时报》上海世博会报道的思考 | 第43-48页 |
| ·进行对国外媒体的针对性报道 | 第43-44页 |
| ·精心策划媒体报道框架 | 第44页 |
| ·设置不同时空阶段的媒体议程 | 第44页 |
| ·建构动态变化的时空框架以保持新闻的全面性和新鲜性 | 第44-45页 |
| ·选择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件进行报道 | 第45-46页 |
| ·运用客观的报道手法表达媒体意识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