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26页 |
1.1 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第24-26页 |
2 碱沟煤矿工作面布置与采煤方法选择 | 第26-33页 |
2.1 矿区煤层赋存条件 | 第26页 |
2.2 矿区水文地质 | 第26-28页 |
2.3 采煤方法的选择 | 第28-30页 |
2.4 近距煤层工作面联合布置 | 第30-33页 |
3 急倾斜厚煤层保水开采机理及措施研究 | 第33-56页 |
3.1 急倾斜煤层开采岩层移动规律分析 | 第33-34页 |
3.2 急倾斜煤层开采角量参数定义 | 第34-37页 |
3.3 急倾斜近距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发育数值模拟研究 | 第37-50页 |
3.4 保水开采相关措施 | 第50-54页 |
3.5 小结 | 第54-56页 |
4 急倾斜煤层坚硬顶板控制技术 | 第56-74页 |
4.1 急倾斜煤层开采坚硬顶板压力分析 | 第56-60页 |
4.2 急倾斜煤层开采矿压监测 | 第60-64页 |
4.3 顶板深孔爆破卸压方案的实施 | 第64-72页 |
4.4 矿压防治解危措施效果检验 | 第72页 |
4.5 小结 | 第72-74页 |
5 急倾斜放顶煤顶煤弱化工艺 | 第74-88页 |
5.1 急倾斜工作面巷道布置及支护情况 | 第74-78页 |
5.2 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超前预裂爆破顶煤弱化工艺 | 第78-87页 |
5.3 小结 | 第87-88页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作者简历 | 第95-9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