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1.1.1 建筑工业化的起源与发展 | 第9-11页 |
1.1.2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1.3 问题提出 | 第12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标、路线、方法和内容 | 第20-2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3.4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1.3.5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6 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理论基础及系统构建 | 第25-3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1.1 产业生态学 | 第25-26页 |
2.1.2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 第26-27页 |
2.1.3 协同演化理论 | 第27-28页 |
2.2 建筑工业化静态生态系统构建 | 第28-33页 |
2.2.1 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2.2.2 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空间结构 | 第30页 |
2.2.3 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构成要素 | 第30-32页 |
2.2.4 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结构图 | 第32-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静态结构分析 | 第35-41页 |
3.1 建筑工业化静态系统社会网络分析模型构建 | 第35-38页 |
3.1.1 系统规模 | 第35-36页 |
3.1.2 系统密度 | 第36页 |
3.1.3 中心性分析 | 第36-37页 |
3.1.4 核心-边缘分析 | 第37页 |
3.1.5 结构洞 | 第37-38页 |
3.1.6 中间人测算 | 第38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4 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静态结构实证分析 | 第41-51页 |
4.1 Hill City项目简介 | 第41页 |
4.2 数据收集 | 第41页 |
4.3 Hill City项目整体网结构分析 | 第41-43页 |
4.3.1 网络规模 | 第43页 |
4.4 Hill City项目个体网结构分析 | 第43-50页 |
4.4.1 中心性分析 | 第43-45页 |
4.4.2 核心-边缘分析 | 第45-47页 |
4.4.3 结构洞 | 第47-48页 |
4.4.4 中间人分析 | 第48-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动态演变 | 第51-65页 |
5.1 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演变阶段 | 第51-53页 |
5.2 基于Logistic模型的系统层面演化 | 第53-56页 |
5.3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种群层面协同演化 | 第56-63页 |
5.3.1 种群间关系分类 | 第56-58页 |
5.3.2 共生型协同演化 | 第58-60页 |
5.3.3 竞争型协同演化 | 第60-62页 |
5.3.4 竞合型协同演化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6 促进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的政策建议 | 第65-73页 |
6.1 我国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的政策环境 | 第65-68页 |
6.1.1 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中的政策分类 | 第66页 |
6.1.2 我国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的政策路径 | 第66-68页 |
6.2 促进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的政策建议 | 第68-71页 |
6.2.1 基于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结构的政策建议 | 第68-69页 |
6.2.2 基于建筑工业化生态系统动态演化的政策建议 | 第69页 |
6.2.3 基于建筑工业化发展路径的政策建议 | 第69-7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7 结论与思考 | 第73-7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附录 | 第83-88页 |
A.社会网络关系调查问卷 | 第83-88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8页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