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理论基础:公共财政支出与城镇化 | 第15-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1 城镇化 | 第15-16页 |
2.1.2 公共支出转型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借鉴 | 第17-22页 |
2.2.1 城镇化理论 | 第17-20页 |
2.2.2 公共财政支出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3 公共财政支出对城镇化的影响 | 第22-24页 |
2.3.1 构筑城镇化建设资金重要来源 | 第22-23页 |
2.3.2 调整支出结构,促进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3 状况分析:公共财政支出与城镇化 | 第26-39页 |
3.1 中国城镇化状况分析 | 第26-31页 |
3.1.1 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页 |
3.1.2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状况分析 | 第26-28页 |
3.1.3 “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度状况分析 | 第28-31页 |
3.2 中国公共财政支出状况分析 | 第31-37页 |
3.2.1 公共财政支出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页 |
3.2.2 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状况分析 | 第31-34页 |
3.2.3 公共支出转型状况分析 | 第34-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中国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39-45页 |
4.1 模型设定及数据选择 | 第39页 |
4.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4.2.1 单位根检验 | 第39-40页 |
4.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0页 |
4.2.3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40-41页 |
4.2.4 最优滞后阶数判定 | 第41页 |
4.2.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第41-42页 |
4.2.6 方差分解分析 | 第42-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5 中国公共支出转型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模型的实证 | 第45-51页 |
5.1 指标描述 | 第45-46页 |
5.1.1 指标设计 | 第45-46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46页 |
5.2 模型构建 | 第46-47页 |
5.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5.3.1 实证检验 | 第47-49页 |
5.3.2 面板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51-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1-55页 |
6.2.1 健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 第51-52页 |
6.2.2 拓宽公共财政融资渠道 | 第52页 |
6.2.3 促进公共支出转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52-53页 |
6.2.4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 第53页 |
6.2.5 改革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 | 第53-54页 |
6.2.6 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增强“用脚投票”机制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 第58页 |
A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58页 |
B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