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浅析清代前中叶两淮盐场的制度建设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7页
    1.1 写作缘由第9页
    1.2 学术史回顾第9-14页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4页
        1.3.1 研究思路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 重难点与创新之处第14-17页
        1.4.1 重点难点第15页
        1.4.2 创新之处第15-17页
第一章 清代两淮盐场的职官设置第17-25页
    1.1 两淮盐场的自然地理与发展概况第17-18页
    1.2 清代两淮盐场的设官分职第18-21页
        1.2.1 清代两淮盐场的职官设置第18-21页
    1.3 盐务衙门与场大使职权变化第21-23页
        1.3.1 盐务衙门权力的扩大第21页
        1.3.2 盐场大使地位的提升与权力的扩大第21-23页
    1.4 本章小结第23-25页
第二章 清代两淮盐场生产制度建设第25-37页
    2.1 编佥灶民第25-28页
        2.1.2 清初盐丁的损失情况第25-26页
        2.1.3 清初的灶户的来源与数量的保障第26-27页
        2.1.4 清代的灶户组织第27-28页
    2.2 公垣的设立与火伏法的实行第28-30页
        2.2.1 公垣的设立第28-29页
        2.2.2 火伏法的实行第29-30页
    2.3 盤鐅的管理第30-32页
    2.4 草荡管理第32-34页
        2.4.1 荡地的管理第32-33页
        2.4.2 荡地与草薪交易管理政策第33-34页
    2.5 本章小结第34-37页
第三章 清代两淮盐场的恤灶第37-47页
    3.1 清初盐场的“减负”第37-38页
    3.2 清代两淮盐场的荒政第38-44页
        3.2.1 受灾盐场拖欠盐课的处理政策第39-40页
        3.2.2 受灾盐场的赈济第40-41页
        3.2.3 制度化的保障措施——盐义仓的设立第41-43页
        3.2.4 民灶一体蠲赈制度的形成第43-44页
    3.3 本章小结第44-47页
第四章 盐场水利设施的保护与管理第47-59页
    4.1 范公堤第47-50页
        4.1.1 范公堤的由来第47页
        4.1.2 清代范公堤的修建第47-48页
        4.1.3 范公堤的维护第48-50页
    4.2 潮墩第50-52页
        4.2.1 清代潮墩的修建第50-51页
        4.2.2 清代潮墩的日常维护第51-52页
    4.3 运河的管理第52-55页
        4.3.1 灶运河第52-54页
        4.3.2 商运河第54-55页
    4.4 水闸的管理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9页
第五章 清代两淮盐场教育制度建设第59-68页
    5.1 两淮盐场地区的社学与义学第59-62页
        5.1.1 清代盐场的社学第59-60页
        5.1.2 清代盐场的义学第60-62页
    5.2 两淮盐场地区的书院第62-64页
        5.2.1 清代书院概况第62-63页
        5.2.2 清代盐场地区的书院第63-64页
    5.3 清代的商灶籍学额管理第64-66页
        5.3.1 商灶籍学额制度的设立第64页
        5.3.2 清代两淮商灶籍学额制度第64-66页
    5.4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结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后记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薄膜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优化
下一篇:《司马光日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