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斜视下SAR成像算法及旁瓣抑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4页 |
1.1 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1.1 国外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6-18页 |
1.1.2 国内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18-1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概述 | 第19-21页 |
1.3.1 SAR成像算法概述 | 第19-20页 |
1.3.2 SAR图像旁瓣抑制技术概述 | 第20-21页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介绍 | 第24-30页 |
2.1 SAR成像基本原理 | 第24-28页 |
2.1.1 SAR几何关系 | 第24页 |
2.1.2 基带信号的获取 | 第24-25页 |
2.1.3 脉冲信号压缩 | 第25-26页 |
2.1.4 距离向分辨率 | 第26-27页 |
2.1.5 方位向分辨率 | 第27-28页 |
2.2 变迹法基础理论 | 第28-29页 |
2.2.1 传统窗函数加权 | 第28页 |
2.2.2 变迹法原理 | 第28-29页 |
2.2.3 空间变迹法概述 | 第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旋转坐标系的极坐标格式算法 | 第30-46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极坐标格式算法 | 第30-37页 |
3.2.1 PFA信号模型 | 第31-32页 |
3.2.2 极坐标格式转换 | 第32-34页 |
3.2.3 二维插值 | 第34-37页 |
3.2.4 二维逆傅里叶变换 | 第37页 |
3.3 基于旋转坐标系的极坐标格式算法 | 第37-40页 |
3.3.1 MPFA信号模型 | 第37-38页 |
3.3.2 极坐标格式转换 | 第38-39页 |
3.3.3 二维插值 | 第39-40页 |
3.3.4 二维逆傅里叶变换 | 第40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3.4.1 点目标仿真评价指标 | 第40页 |
3.4.2 单目标点仿真 | 第40-42页 |
3.4.3 与现有算法的仿真结果比较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基于模值约束空间变迹法 | 第46-66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空间变迹法 | 第47-52页 |
4.2.1 基本思想 | 第47页 |
4.2.2 算法描述 | 第47-49页 |
4.2.3 算法分析 | 第49-52页 |
4.3 基于模值约束的空间变迹法 | 第52-58页 |
4.3.1 算法描述 | 第53-55页 |
4.3.2 算法分析 | 第55-58页 |
4.4 CMoSVA与SVA性能比较 | 第58-60页 |
4.4.1 SVA性能分析 | 第58-59页 |
4.4.2 CMoSVA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4.4.3 性能比较 | 第60页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4.5.1 旁瓣抑制评价指标 | 第60-61页 |
4.5.2 单目标点情况 | 第61页 |
4.5.3 单目标点仿真结果 | 第61页 |
4.5.4 实测SAR图像情况 | 第61-62页 |
4.5.5 实测SAR图像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2-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6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附录 驻定相位点原理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