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 现有方案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4 本文工作以及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NAT穿越相关技术分析 | 第16-31页 |
2.1 NAT穿越技术概述 | 第16-22页 |
2.1.1 NAT工作原理 | 第16-19页 |
2.1.2 NAT类型分析 | 第19-22页 |
2.2 NAT穿越客户端方案分析 | 第22-28页 |
2.2.1 UDP Hole Punching技术 | 第23-24页 |
2.2.2 端口预测算法 | 第24-25页 |
2.2.3 标准化解决方案 | 第25-28页 |
2.3 相关信令协议 | 第28-31页 |
2.3.1 SIP协议 | 第28-29页 |
2.3.2 SDP协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ICE融合SIP协议实现NAT穿越 | 第31-42页 |
3.1 ICE工作流程 | 第31-35页 |
3.1.1 ICE穿越NAT | 第31页 |
3.1.2 ICE基本术语 | 第31-33页 |
3.1.3 ICE收发消息流程 | 第33-35页 |
3.1.4 ICE实现NAT穿越小结 | 第35页 |
3.2 SIP工作流程 | 第35-39页 |
3.2.1 SIP协议功能实体 | 第35-37页 |
3.2.2 SIP消息结构 | 第37-38页 |
3.2.3 SIP通话流程 | 第38-39页 |
3.3 ICE融合SIP | 第39-42页 |
3.3.1 ICE与SIP结合的优势 | 第39-40页 |
3.3.2 ICE融合SIP工作流程 | 第40-42页 |
第四章 NAT穿越系统方案设计 | 第42-52页 |
4.1 系统架构 | 第42-46页 |
4.1.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42-43页 |
4.1.2 PJSIP系统架构 | 第43-45页 |
4.1.3 SIP与NAT穿越部分系统设计 | 第45-46页 |
4.2 NAT穿越系统服务器设计 | 第46-50页 |
4.2.1 服务器功能分析 | 第46-47页 |
4.2.2 服务器设计 | 第47-48页 |
4.2.3 STUN/TURN/SIP服务器选择 | 第48-50页 |
4.3 NAT穿越系统客户端设计 | 第50-52页 |
4.3.1 客户端功能分析 | 第50页 |
4.3.2 客户端设计 | 第50-51页 |
4.3.3 客户端实现流程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基于ICE的NAT穿越系统实现与测试 | 第52-61页 |
5.1 软件开发平台搭建 | 第52-53页 |
5.1.1 PJSIP平台搭建 | 第52页 |
5.1.2 开发平台中相关库 | 第52-53页 |
5.2 系统服务器平台搭建 | 第53-54页 |
5.2.1 STUN与TURN开源服务器搭建 | 第53页 |
5.2.2 SIP开源服务器搭建 | 第53-54页 |
5.3 NAT穿越客户端实现 | 第54-57页 |
5.3.1 客户端的主要数据结构 | 第54-55页 |
5.3.2 客户端的主要函数 | 第55-57页 |
5.4 系统测试 | 第57-61页 |
5.4.1 测试环境 | 第57-59页 |
5.4.2 测试结果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1页 |
6.2 下一步工作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