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深基坑双排桩的受力性状分析与工程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双排桩支护结构简介第12-15页
        1.2.1 双排桩支护结构概念第12页
        1.2.2 双排桩结构的支护形式第12-14页
        1.2.3 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特点第14-15页
    1.3 双排桩支护结构优缺点第15-16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页
        1.4.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双排桩文献综述第18-37页
    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8-35页
        2.1.1 理论研究第18-30页
            2.1.1.1 基于经典土压力的计算方法第18-24页
            2.1.1.2 基于winkler假定的计算方法第24-29页
            2.1.1.3 基于土拱理论的计算方法第29-30页
        2.1.2 模型试验研究第30-31页
        2.1.3 数值模拟研究第31-34页
            2.1.3.1 二维平面有限元数值模拟第31-33页
            2.1.3.2 三维空间有限元数值模拟第33-34页
        2.1.4 结合实际工程与监测结果的研究第34-35页
    2.2 国外研究现状第35-36页
        2.2.1 理论研究第35页
        2.2.2 模型试验研究第35-36页
        2.2.3 数值模拟研究第36页
    2.3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双排桩二维平面有限元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7-60页
    3.1 双排桩支护结构有限元基本理论第37-39页
        3.1.1 有限元原理第37-39页
        3.1.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过程第39页
    3.2 土体本构模型第39-42页
        3.2.1 线弹性模型第39-40页
        3.2.2 扩展的Drucker-Prager模型第40-42页
    3.3 深基坑双排桩开挖模拟及ABAQUS实现第42-44页
        3.3.1 初始应力场的平衡第42-43页
        3.3.2 开挖模拟第43页
        3.3.3 深基坑双排桩ABAQUS模拟实现第43-44页
    3.4 计算模型第44页
    3.5 基本假定及参数设定第44-45页
    3.6 材料本构模型第45-46页
    3.7 计算方法及计算步骤第46-47页
        3.7.1 计算方法第46页
        3.7.2 计算步骤说明第46-47页
    3.8 有限元网格划分第47页
    3.9 基本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47-49页
        3.9.1 不同开挖深度的巧身位移第47-48页
        3.9.2 不同开挖深度时桩身弯矩第48-49页
        3.9.3 不同开挖深度时等效塑性应变第49页
    3.10 双排桩参数影响因素分析第49-58页
        3.10.1 排距变化的影响第50-51页
        3.10.2 桩距变化的影响第51-52页
        3.10.3 桩长变化的影响第52页
        3.10.4 桩身刚度变化的影响第52-54页
        3.10.5 连梁刚度变化的影响第54-55页
        3.10.6 坑底加固的影响第55-56页
        3.10.7 双排桩间土体加固的影响第56页
        3.10.8 有施工荷载时的影响第56-57页
        3.10.9 有坑中坑时的影响第57-58页
    3.11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深基坑开挖中双排桩支护的三维数值分析第60-75页
    4.1 工程实例第60-63页
        4.1.1 工程概况第60页
        4.1.2 基坑周边环境第60-61页
        4.1.3 工程地质条件第61-63页
            4.1.3.1 地层情况第61-62页
            4.1.3.2 水文地质条件第62-63页
        4.1.4 本基坑工程特点分析第63页
    4.2 基坑支护方案的设计第63-66页
        4.2.1 基坑支护设计原则第63-64页
        4.2.2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型第64页
        4.2.3 双排桩支护设计第64-66页
    4.3 采用总应力法计算结果分析第66-68页
        4.3.1 计算简图第66页
        4.3.2 土压力第66-67页
        4.3.3 桩身位移第67页
        4.3.4 桩身弯矩第67-68页
    4.4 深基坑开挖双排桩三维数值模拟第68-74页
        4.4.1 基本假定第68页
        4.4.2 有限元模型第68页
        4.4.3 材料模型第68-69页
        4.4.4 有限元网格划分第69-70页
        4.4.5 计算方法与计算步聚第70页
            4.4.5.1 计算方法第70页
            4.4.5.2 计算步骤说明第70页
        4.4.6 计算结果分析第70-74页
            4.4.6.1 桩身水平位移第70-72页
            4.4.6.2 土体沉降位移第72-73页
            4.4.6.3 桩身弯矩第73页
            4.4.6.4 等效塑性应变第73-74页
    4.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五章 双排桩+对拉锚索支护结构的数值模拟第75-88页
    5.1 双排桩+对拉锚索支护方案介绍第75页
    5.2 双排桩+对拉锚索支护方案设计第75-77页
    5.3 基本假定第77页
    5.4 计算模型第77-78页
    5.5 材料模型第78页
    5.6 计算方法与计算步聚第78-79页
        5.6.1 计算方法第78-79页
        5.6.2 分析步说明第79页
    5.7 计算结果分析第79-87页
        5.7.1 深深基坑间对称开挖工况第79-82页
            5.7.1.1 水平位移第79-80页
            5.7.1.2 竖向位移第80-81页
            5.7.1.3 桩身弯矩第81-82页
            5.7.1.4 塑性变形第82页
            5.7.1.5 对拉锚索应力第82页
        5.7.2 深浅基坑间非对称开挖工况第82-87页
            5.7.2.1 水平位移第82-84页
            5.7.2.2 竖向位移第84-85页
            5.7.2.3 桩身弯矩第85-86页
            5.7.2.4 塑性变形第86页
            5.7.2.5 对拉锚索应力第86-87页
    5.8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工作展望第88-91页
    6.1 结论第88-90页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5页
个人简介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低压层层间差异影响产量因素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酸化压裂工艺管柱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