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 第7-9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关于“注意力”与“可见性”的研究文献 | 第9-11页 |
二、关于“媒介与公共领域”的研究文献 | 第11-12页 |
三、关于“微博与公共领域”的研究文献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以“可见性”为基础的微博空间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可见性”:契合新媒介研究的新视角 | 第16-19页 |
一、“可见性”:社交时代的“基本人权” | 第16-17页 |
二、“可见性”:整合“公共领域”理论的两种路径 | 第17-18页 |
三、“可见性”:打开媒介话语的“展现维度”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微博空间的“可见性”设置 | 第19-22页 |
一、“粉丝数”、“评论量”、“转发数”:微博“可见性”的测量工具 | 第20-21页 |
二、大V和“热门话题排行榜”:微博空间的“等级”和“上升路径”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在微博获得“可见性”的三种渠道 | 第22-24页 |
一、“围观就是力量”:多数的“可见性” | 第22-23页 |
二、“加V认证”:权威化的“可见性” | 第23-24页 |
三、“微博热门话题排行榜”:机制化的“可见性” | 第24页 |
第三章 “可见性”构建“微博公共空间”——“占海特”事件中的各方表演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可见性:创造公共领域中的“公民” | 第25-27页 |
一、占海特:从“个体维权”到“少年公民” | 第25-26页 |
二、反对者:推进“阶段性教育公平”的实干派 | 第26-27页 |
三、“公民”身份:“可见”的重要方式 | 第27页 |
第二节 可见性:展现多元的“公众” | 第27-31页 |
一、占海特:作为户籍制度受害者的“我们”VS享受特权的“他们” | 第28-29页 |
二、反对者:保护上海合法权益的“我们”VS不遵守规则的“他们” | 第29-30页 |
三、展现争议,祛蔽敏感议题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微博可见性:展现多重叙事,打破虚拟现实 | 第31-34页 |
一、微博空间与大众媒介空间:多重叙事的拼贴与并置 | 第31-33页 |
二、微博空间与实体空间:打破“虚拟”与“现实”的区分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微博平台:权力的“第三只眼睛” | 第34-40页 |
第一节 微博:商业平台控制“可见” | 第34-38页 |
一、微博:控制可见性的开关阀 | 第34-37页 |
二、从“娱乐平台”到“公共空间”:微博的商业选择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微博:“可见”的规训 | 第38-39页 |
一、威胁从“可见”到“不可见”——新形式的“自我规训” | 第38-39页 |
二、微博:隐匿的“第三只眼睛” | 第39页 |
第三节 更隐匿的控制:数字化处理的“可见性” | 第39-40页 |
结语:中国情境下微博“可见性”的意义与问题 | 第40-46页 |
一、鼓励展示和行动 | 第41页 |
二、开启“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公共性 | 第41-42页 |
三、微博让多重叙事可见,重建沟通基础 | 第42-43页 |
四、重构媒介、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 第43-44页 |
五、微博可见性的问题:隐蔽的控制 | 第44-46页 |
注释及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