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综述一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第9-19页 |
1.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9-11页 |
1.1 骨质疏松与肾脏的关系 | 第9-10页 |
1.2 骨质疏松与肝脏的关系 | 第10页 |
1.3 骨质疏松与脾胃的关系 | 第10页 |
1.4 骨质疏松与气血的关系 | 第10-11页 |
1.5 小结 | 第11页 |
2.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 第11-14页 |
2.1 单味药 | 第11页 |
2.2 古方和自拟方 | 第11-14页 |
3. 总结 | 第14-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9页 |
综述二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探讨 | 第19-29页 |
1. 病史及临床症状诊断 | 第19-20页 |
1.1 病史 | 第19-20页 |
1.2 症状诊断 | 第20页 |
2. 骨指数 | 第20-21页 |
2.1 掌骨指数 | 第20页 |
2.2 股骨指数 | 第20-21页 |
2.3 第3腰椎指数 | 第21页 |
3. 血液生化测试 | 第21-22页 |
3.1 血清钙 | 第21页 |
3.2 骨密度减低同时血清钙增高 | 第21-22页 |
3.3 骨密度减低伴血中磷离子异常 | 第22页 |
3.4 血清镁 | 第22页 |
4.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 第22-23页 |
5. 骨肿瘤标志物 | 第23页 |
6. 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23-24页 |
7. 骨代谢相关激素检测 | 第24-25页 |
8. 骨密度检测诊断标准 | 第25页 |
9. 动态试验及特殊试验 | 第25页 |
10. 影像学及放射性核素检测 | 第25页 |
11. 骨质形态计量分析 | 第25-26页 |
总结及展望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前言 | 第29-31页 |
诊断标准 | 第31-33页 |
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31页 |
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31-32页 |
2.1 证候 | 第31页 |
2.2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 第31-32页 |
3. 病例纳入、排除、脱落标准 | 第32-33页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第32页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第32页 |
3.3 观察终止、病例脱落标准 | 第32-33页 |
临床研究 | 第33-43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2.1 总体思路 | 第33页 |
2.2 随机化处理 | 第33页 |
3. 病例采集标准 | 第33-37页 |
3.1 临床资料 | 第33-35页 |
3.2 治疗方法 | 第35-36页 |
3.3 疗程 | 第36-37页 |
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37页 |
4.1 治疗前后观察项目 | 第37页 |
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37-38页 |
5.1 疾病疗效评判 | 第37页 |
5.2 疗效计算标准 | 第37页 |
5.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37-38页 |
6. 临床观察结果及分析 | 第38-43页 |
6.1 疗程结束后两组临床症状疗效 | 第38-39页 |
6.2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平均总计分比较(x±s) | 第39页 |
6.3 治疗前后两组骨痛症状平均计分比较(x±s) | 第39-40页 |
6.4 治疗前后两组腰膝酸软行走不利症状平均计分比较(x±s) | 第40-41页 |
6.5 治疗前后两组头晕目眩症状平均计分比较(x±s) | 第41页 |
6.6 治疗前后两组骨密度T值比较(x±s) | 第41-42页 |
6.7 不良反应分析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1. 骨痿颗粒组方用药分析 | 第43-44页 |
2. 临床疗效分析 | 第44页 |
3. 预防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症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